-
作者:汲平2012-06-01 17:36:29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关于历史题材雕塑的作品,您觉得在创作过程中得更应该注重的是哪些方面?
把历史做得更加有意思,以我们心中的立场,去解释、变现或归还历史,应该说这样的历史是非常精彩的。我们每个作品都要表达一个片断、一个故事,甚或一个人物来体现整个历史中的某个时期。在历史过程当中,我们这代人或者更老的一代人所见到的,都是流传至今的文本、资料或历史故事,也由我们去解读它,每个人对历史理解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在当今的年月里,我们再回过头来做那些历史,您觉得有什么意义?
至少每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产生新的时代感。我们今天去读老子、庄子,永远会对当下的生活起作用的,并且对每一代人的影响都有不同。把一些古老的历史拿出来重新诠释,使能够跟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对应的。我们会在历史当中体会到共通的感觉,启发我们今天的创作模式。
比如“长征”对您有哪些启发?
我们谈长征,是为回忆并纪念这一段艰难的历史岁月。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长征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给我们这个民族、整个人类留下的不屈精神。我阅读这段历史时非常有感触,在那样一个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人们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为支撑坚持下来?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可能再生,相同的状态也不会再有,但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新的启迪与尝试会随时代变化而产生,激励着整个民族的向前发展。从这方面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像拐杖一样帮助我们,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翻阅历史,我们会得到一种信念、勇气并获得一种新的解读。
您选择“长征”题材来创作,具体想怎样阐释那段历史?
我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想表达长征的这一段故事:小叶丹、刘伯承,结拜兄弟歃血为盟。这个故事很有曲折性,也很奇特。我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也看过有人曾经表达小叶丹与刘伯承结拜兄弟的纪念碑、雕塑或一些画作,我想怎么跟他们的不一样,或做得更有当代感。我想象当时的那种情景,服饰打扮富有民族的风俗——在河边,天气非常好,歃血结拜,对天发誓的这么一个戏剧化过程,舞台效果极强。我想用以舞台效果加强雕塑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两个人都半跪在地上,手拿两碗酒,一对泥土,对天发誓等等。
在我创作里有四个部分:两个人,苗族举行仪式的旗子,再加上旁边一个士兵牵着一匹马。我的意愿是把故事说长,本来只有一个场面,但是史料中,他们第二成立一个乌故支队,临走的时候小叶丹送刘伯承一匹骡子,我把它塑成马,而那个旗子却一直保留到国家解放。雕塑创作中,往往要以一当十,把故事拉长的意思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使历史更有叙事性,更有解读性。
在一件雕塑当中怎么样才能诉说这么多内容?
作品中的人物、旗子等的安排,都有是有代表性的物品,有其意图和作用。比如马是什么意思,或者旗子与人物的关系。在我们不解读、不熟悉这个故事的时候看到作品,只能感到朦胧的意图,很多东西在知道来龙去脉的时候才知道其意义。阅读历史作品时,应该懂得历史背景。对于艺术家也是如此,也许艺术家对这段历史不清楚,因为要创作这段历史,理所当然地翻阅大量资料史实。
对于现在的艺术家来说,历史题材创作不是他们创作的主要题材,这样就有冲突。<、strong>
是的,很多人感觉这是“红色政治”、“红色文化”,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不要把它变成一种政治口号,或以政治为目的的创作。当此项创作变成讴歌民族和国家时,就会把自己融进去。这样,艺术家会做到心里充实。而且不同内容的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用不同的风格材料去表现,这些都是艺术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重要的是作品对于他的感动程度,它要表达的这段历史是不是真正投入区作。
在目前的阶段,我们这代人的感觉是尽力而为,表达自己对历史责任和艺术品格,也可能再过50年、100年人们觉得这件作品不好,或者后来人在重新来创作历史,历史就是随着这样的深化,随着一代代人的不同理解根表达。
历史题材的雕塑作品除了再现历史真实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艺术价值吗?
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首先作品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我们这次是为美术馆创作,作品的艺术性很重要。一旦主题确定、内容确定后,最重要的表达因素就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艺术效果和艺术语言。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艺术追求或审美情趣,都是艺术家通过作品千锤百炼而成的。而组织者、评选者的思想应该开放,应以艺术品的价值来审定。允许作者在追求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时候,有自己的个性发挥,有自己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演绎,使故事更生动。如果仅仅拘泥于历史真实地再现,那么在某些题材创作的艺术性、可塑性会差一些,因为艺术首先是视觉上的。
现在大家一谈到“重大历史题材”或者某些重大题材的东西时,包括其它画种,都被题材给框住了。于是就注重大场面,人数多等等,但是题材的伟大不等于作品的伟大,什么样的题材都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而作品的艺术性给人们留下的感受是最深刻的。
中国历史上有老一辈的雕塑家,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我们现在再重新创作一些重复的历史题材,怎样才能创作出不同的、有时代感的作品?
每一代人创作历史,肯定会留下不同的痕迹与观念。比如我的下一代解读我所经历的时事时,肯定和我的认识不一样。而我们创作中要表现的东西,也一定会与前辈有所区别。有人认为,当代人来做历史题材会比老一辈人做得浅薄。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立场上了解作品,而作品的好与坏也不是你我之间可以确定的,都要交由后来人去评判。我相信,每一代人都在自己的时间段里,非常认真、负责的,凭借历史责任感去创作。这样,历史也好、美术史也好都会给与作品一个公正的评价。但是能不能先解决好自己的创作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创作?
现在的艺术家们都非常忙,对于这样的历史题材创作来说,不能像做“行活”一样,几天赶制出来——一件优秀作品不是几天草草赶制就能诞生的。国家的愿望是,给予一定的时间与资金,与艺术家内心中的创作冲动结合,由此为优秀作品的创造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对艺术家来说,真正给了钱又给了时间没有那种热情也是不行的。
如果要一个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塑造或阐释那段历史,是否会领悟不到其精神所在?
有人说,现在“80后”“90后”玩的是卡通,连文革都没经历过的人怎么才能体会作品的含义。所以现在有些比我们年长的老先生说,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不像他们当时那样有情感。免不了有这种情况发生,因为他亲身经历过,所以他知道油灯怎么点。所以需要非常好的艺术家,创作出非常感染人的作品,使人们想要去了解历史。但现在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少,做的事情是重复的,艺术也是重复的。再加上了我们现在限定了重复的主题。但是我们抛开这些,有几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其变化还是很大的。
但是在雕塑写实作品时,很多人希望学习西方写实雕塑,怎样才能用本土语言来塑造历史?
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因为所谓中国的雕塑,从一开始的模式、观念、语言体系都是从西方舶来的,而且我们一直以这种语言样式作为一种模式来学习,所以免不了有西方的影子存在。到了今天我们也在慢慢地感悟,并对本土语言样式进行挖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当代艺术家对民族艺术的追求在慢慢回归,去重新认识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点。以前我们不太在意,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遗憾。从“文革”开始,我们的文化便被割裂、破坏,现在慢慢感觉到中国写实雕塑的发展过程远远不够,发觉本土民族气息也不够,有一定断层。此次重大历史题材也是推动写实雕塑发展的机会,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
对于作品来说,泥稿已经完成,变现成最终完整的作品还需要哪些创作?
我既然定了这个题材,就要以我自己的表达形式及语言来不断地完善它。我打算用铸铜来翻制最终完成作品,因为铸铜是我比较常用的材料,也是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重要表现材料。现在的泥稿大至定下来,但是还要调整,必要时还要重新构图。因为雕塑最重要的就是形式与构图,把握好这两个因素,作品的质量就会上升。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构图的组合,需要深入研究。我想如果时间够的话,我想另做一件80公分高的小稿,定稿后做等大的形象。我现在已经做了两个稿子,第一个泥稿中马头是低下的,人物也跪下来感觉气往下沉了,后来大家提意见觉得构图可以再多变一些。第二个泥稿中马头是昂起来的,同时把整个的构图底座增高,人物的空间摆放也有调整。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