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专访著名油画家郭北平 带着镣铐的形式舞蹈

      作者:汲平2012-06-20 14:22:14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审美标准,这与个人艺术修养及艺术趣味有关。那您更偏爱哪种审美趣味?在您眼里什么才是“好画”?



          郭北平:“好画”是经得起“咀嚼”,耐看的画。这种画看了让人感动,越看越有味道。像郭润文的画就很美,境界很高,毛焰的画我也很喜欢,任传文的画很有内涵,东北画家朝戈的画传达出的那种质朴、笨拙的感觉更让我难以企及。我一直也在追求这种感觉,这种画面的感觉与“照片画”完全不同。所谓“照片画”,是指艺术家以照片为模板,用油画模仿照片进行艺术创作的风格。相对这种“照片画”,我更欣赏带有表现语言的作品。这类风格的作品类似无题音乐,没有歌词,欣赏者完全凭借对旋律、节奏的直觉理解作品的内涵。此时,听者欣赏的不是音乐歌词的内容,而是由旋律这种形式传递的内在精神。有批评家认为我的画面中存在一种“深度的抽象”,我认为这种评价是很准确的。从表面上看,我的画有类似写实艺术的形象,但仔细看,画面中的每个局部都是抽象的。王炎林曾这样评价我的作品:“郭北平用叮当作响的笔触来完成整体的结构”。这种笔触的衔接与铺排就是抽象,这明显不是“照片画”的风格。“照片画”的作品表面没有明显的肌理,但这种肌理在我的画面中是非常明显的,对于肌理的自由铺排及运用对艺术家有很高的要求,包括其对形象结构的理解及油画用笔的高度讲究。所以,我更欣赏这一类带有“味道”、讲究形式语言的绘画。在八十年代的创作中,我也曾经尝试过后印象派以及之后的诸多西方风格,并对其做过深入的研究。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这种“带着镣铐的形式舞蹈”的风格。你可以在我的画面中看到有形的形象,这是我为自己选择的“镣铐”;同时,在写实的外表下,我将对画面形式的探索隐藏在画面的局部中。这也是很多理论家难以将我简单归类的原因所在。



          记者:艺术家艺术趣味的养成与其学艺环境有密切关系,请问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您今天独特的艺术风格?



          郭北平:在我的艺术道路上有很多人使我受益。但是,我觉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与个人阅历息息相关。我自认是个质疑派,从不盲目崇拜,更相信用自己的眼睛看事物。记得在我还不到二十岁,也就是刚上美院附中的时候,曾和小伙伴儿们肆意地批评齐白石、黄宾虹。当时我认为,他们的画连形都画不准怎么能算是艺术大师呢?但现在看来,自己当时的认识确实很幼稚。不过没关系,这是一个人成长和



          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也没有必要避免。艺术讲究“真、善、美”,这里面第一个前提就是要“真”,即“真实”。如果你连自己都不忠实还能干什么呢!我是很爱思考的,也很好辩论,我就是一个质疑派。在我艺术道路的几个重要阶段,都是以提问与质疑的方法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



          不懂的事情应该不断地发问。我记得有一个艺术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当你站在前辈大师作品面前的时候,首先要有勇气把它从天上拉到地上,放在和你平等的位置,然后再判断它的高下,实践证明只有这种人才能成为大师。”这话讲的非常好。也许我当初的想法不成熟,但是这并不重要。对一件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逐渐认识、成长的过程。随着艺术修养的积累,我现在很佩服齐白石,也当然能收回自己年轻时菲薄他的观点,这样很好。在我学艺的道路上吸收了太多的营养,包括前辈大师对我的警示及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等等。



          记者:《林则徐视察澳门》是您少有的历史作品之一,请谈谈这件作品。



          郭北平:1999 年,文化部为迎接澳门回归组织了一次“中国艺术大展”。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李源朝先生提出,这次展览应该有一幅表现“林则徐视察澳门”的作品,他认为这样一件作品能够极大弘扬民族精神与民族自尊心。于是这次活动的艺委会就开始选择适合创作这件作品的艺术家。此前,他们曾委托澳大利亚华人画家创作这一题材作品,后因故又找到我,并对我报以极大信任与期望。经典性的历史画创作,历来吸引着我的视线。达维特的《拿破仑加冕》、列宾的《伊凡杀子》、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等等,一直是我崇敬的偶像及作品,驾驭宏大场面、创作重量级的经典性画面一直是我的梦想。从我接受委托起,开始研究史料到6 x 3米的巨幅作品完成,我一直与时间赛跑。虽然挑战使我兴奋,但除了必备的激情外,这幅创作对于画家的“内存”和综合能力乃至体力身心,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时年,我已年届五十。我的创作选取了林则徐赴始祖庙上香后,接见澳门社会各界的场景,始祖庙是澳门人民精神的归宿,后景为当时的“内港”,澳门各界的乡绅、商贾、渔樵市井、妇孺老幼以及金发碧眼的葡籍澳人数千之众。一一再现当年盛况,人物尺度、风貌和情绪的把握必须到位,在平实、可信的描绘中,彰显历史画可视的永恒魅力。对于创作百人的巨幅大作,由史实到构思、构图,再到一百余众的人物处理,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有几分创“奇迹”的味道。人物要求表现深刻,画面要求精研不逊,结构细节无一懈怠,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每日多于14 小时的创作,随时有吊针相伴,却时时处于一种极度的兴奋和冲动之中,创作时的苦和乐已经分不清。



          该作品在京展出得到评委全票通过并获得“中国艺术大展”金奖,《人民日报》等十余家重要媒体争相报道。2000年赴澳门展出也好评如潮,我在研讨会上介绍创作情况,并和许多同行交流、切磋,至今记忆犹新。



        众评“北平”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郭北平是个既尖锐又宽厚的好人,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大家,但在具体处理各种关系中又不强人所难。他宽厚而大气的作派与敏锐的洞察,浪漫自由的情怀,真诚实干的品质,以及凝神静气快速方笔直取的创作状态。这就是天才的、严肃的、博学的、实干的、宽厚的,受朋友和学生欢迎的郭北平。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



          郭北平是一个在审美理想上有追求的画家。他沿着中国文化精神这个高度,在油画民族化、特别是探索用油画的语言更多地表现民族审美特性方面,可谓是特立独行,卓然一家。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画家郭北平秉性沉稳,绝少张扬,他自认为自己的作品在各色各样动人炫目的当下艺坛“显得过于平实”。实际上,反复玩味之后,会感受到他的“平实”之中,流淌着机智的心潮。只是他的创造激情已经从干柴烈火转为蓝色的火焰,不冒烟而温度极高。



          徐恩存(《中国美术》杂志主编)



          以认知为前提去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使郭北平在油画观念上发生变化,导致他作品突破了传统模式。于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直入生命内在结构,充满人文关怀的冷峻的绘画文本与样式,便出现在他的笔下和画布上。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郭北平是位才情型画家,他谨慎甚至吝啬地使用自己的才能与技巧。他以路游的“好奇务新,乃诗之病也”自勉,力排“隔靴搔痒和忸怩态”,既诚实又狡黠地在“手艺”中探求“经得起咀嚼的深厚品格”。



          陕西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



          常年征集名家精品



          征集电话:029-85331926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60(s)   8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9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