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描与我们 专题研讨会——过去与现在 现在与未来

      作者:汲平2012-08-03 17:21:45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2010年1月15日上午9点,期待已久的中央美院素描60年研讨会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咖啡厅举行,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教授,造型学院院长苏新平教授分别主持了上下午的研讨会。

          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有展览指导委员会委员靳尚谊、詹建俊、钟 涵、邵大箴、潘公凯、杨力先生,策展委员会部分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马刚、王中、王兵、吕胜中、陈文骥、张伟、李洋、周至禹、岳洁琼、袁元、高天雄、殷双喜、唐斌、朝戈、喻红、靳军、谭平,还特邀了侯一民、钱绍武、苏高礼、靳之林、孙为民、戴士和、广军、杜健、孙景波等先生,唐勇力、王华祥、吕品晶、谢东明、刘小东、展望、李帆、唐辉等中青年教师及部分媒体嘉宾出席。

          在这样一个全球艺术融合、碰撞的大的气候变化中,在“地球村”的今天,展览和研讨会的举办,正如潘公凯院长和众多艺术家所说,恰逢其时,引发我们深入的理性思考。在本次研讨会中,通过各位先生们口述历史,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央美院是如何走过了这60年,也让我们深思中西文化的差异,素描60年发展背后的文化因果关系,中国将西方的视觉文化的营养纳入本民族美术教育体系的之中,经过几代传承,使之成为自己传统的一部分,并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无缝对接。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国画、书法)并行发展,演绎出独特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之路,这也是世界美术教育中的特殊现象。

          本次研讨会围绕“ 素描与我们 过去与现在 现在与未来”的主题展开发言和讨论。 或许我们可以从 “素描与我们 过去与现在 现在与未来”的标题中得到启示:在西方文化中 “过去、现在、未来”对应的是线性的可以截断的三个时态,而在本次研讨会中“过去、现在、未来”对应的是“回顾、总结、再发展”的学术态度,可谓是西式表述,中式内涵。中国人对待东西方文化、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将来,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不是对立或截断的关系,是一种“对话”的关系。

          副院长徐冰教授主持了上午的研讨会,他首先对本次展览的目的、过程、意义及社会反响做了总结,并强调本次展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停止那种带有思维惯性和政治情绪化而又属于风格层面的讨论,希望在过去60年的客观疏理和总结中,在时代的后视镜中找到未来发展的依据和方向。

          潘公凯院长的发言,围绕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素描、素描在未来的美术教育中处何种位置展开。他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指出西方的素描和中国的白描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追根溯源谈素描与西方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关系,认为应该把素描看成是全人类在视觉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的基石,是人的手、眼和心的三者配合的一种西方式的训练方法,是视觉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训练,书法和中国画笔墨则是中国人创造的手、眼、心配合的另一种方式。他认为这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是野蛮的人走向文明的人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尽管中西文化差异很大,但真正当代的态度如徐冰教授所说,是不排斥任何有益的文化营养的。潘院长的发言,强调了坚持严谨的素描训练,是对于艺术教育带有根本性的决断。靳尚谊先生在发言中详细讲述了他的艺术探索轨迹,其探索经历折射出美院学科发展的几个阶段。发言中再次阐述了他对素描的观点,即“素描解决的是水平问题,不是风格问题”,因为风格个性是天生就有的,风格个性没有高低,但水平有高低之分。候一民先生则与大家分享了他人生的学习经验,以及跟随徐悲鸿先生学习时的一些趣事。钱绍武先生的发言则围绕“规律与自由的关系”展开,他指出规律需要去掌握,掌握了规律才得到自由,而不是靠否定规律而获得。

          下午的研讨会由造型学院院长苏新平教授主持。钟涵先生在发言中提出整合式研究,并将此作为美术界的责任。他认为整合式研究能够把各自在同一个方向上,从传统到现代的研究,使之延续与转化,应该有个全校性的一个课题。这一点也暗合了版画系李帆老师的想法,他强调在教学中应排除教师个人经验和主观的因素,将混沌的素描基础教学量化,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总结后的规律。雕塑系展望老师则提出了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即“基础不仅仅是素描,大学的所学的东西都是基础”,并进而提出“基础”因人而异,艺术家一生的基础和创造的“量比关系”,如一个人的身体的营养配比,缺什么补什么;又如建房子时,地基和房子高度的“量比关系”。

          在会上,喻红老师回忆她的学习素描的片段,感触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绘画的激情是最重要的,她本人也是素描严谨训练的受益者。刘小东老师也是如此,他认为艺术家活到最后还是得回到素描。

          杜健先生说 “我觉得这个展览表现了很多的东西,这里面隐藏着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把它挖出来,我自己感觉一个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这个素描经过这六十年来,我们的发展来看,它为什么会走成这个样子?是哪些力量决定它走出这个样子,素描教学怎么做,其实本质上研究一个艺术教育的道路问题,那么对这个问题怎么做呢?就是要放开一下眼界。非常重要的东西,是人性解放的一种表现,多样性是很重要的”。广军先生的发言,再次提及徐冰的 “撞南墙”和王华祥的“将错就错”的往事,并肯定其教学探索的意义。

          王华祥老师说 “ 回想一下以前,是因为它伴随着一个比较专制的艺术形态,比较一元化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我们不是反对全因素素描,不是反对写实,我们反对的是不让我们发展,不让我们有新空间,有新拓展,但是这个事情当年看不清,我们要反对的连同这个事情本身一起反对掉了,但是回过头来想呢,我觉得问题不在全因素上,问题是它不能够作为一个终生的唯一的一个艺术标准, 我认为视觉的观察还是最重要的,那么为什么重要呢?我认为人是太有限了,人的能力、生理、生命的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要观察就意味着说我们在自然面前有一颗谦卑的心”。如建筑学院的王兵老师所说,学生应该多接触自然,素描的对象不只是在教室中,素描教学有时可以为学生疗伤。之后,高天雄、靳军老师和王璜生馆长与大家分享了策展及布展过程中的深切感受。

          中国画学院唐勇力院长认为中国画在这个中国美术的发展当中,它是有自己的一个“自律性”,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画的教学,它和西方的油画教学或者版画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中国画它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文化精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中国画本身它的传统最深厚的是山水和花鸟,在教学当中,中国画的临摹都非常的重要, 中国画中的基础教学的“线描”与西方“光影素描”的有不同特性。上个世纪初以来的教学纷争,而在这次研讨会中则是一种平和的、理性的学术对话。杨力书记认为,徐冰教授策划这次展览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停止某种政治化、情绪化的纷争,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美院争论了近大半个世纪。

          中央美院素描60年的发展演绎中,也伴随了60年的故事,从徐悲鸿到当代,有候一民先生“罢课”;徐冰教授“撞南墙”;到王华祥老师的“将错就错”;到谭平、周志禹老师将“设计素描”的引入和拓展;吕胜中老师的实验艺术系的素描探索。从古典到现代,从结构到解构,从写实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中西的对立到中西的对话,在继承中发展,几代海归派和本土派教师的共同参与,中央美院的素描教学才走到今天。与其说是素描60年发展的历程,不如说是60年教学思维方式的演绎和转变过程。

          本次素描60年展览让很多艺术家和观众为之深深的感动和震撼,很多著名艺术家如孙为民先生专程几次来看这次展览,中央美院的美术馆从来没有这么热闹。靳尚谊等先生在发言中高度评价这次展览。詹建俊先生说,这次展览的确是美术学院建院以来在素描问题上最全面最有规模的展览,不仅是我们这个学院美术新馆建馆一年来最好的展览,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问题上,在美术上,特别发展到当代当下,最有价值的一个展览,甚至于对我们当代艺术的发展,都会起到十分大的推动作用。靳之林先生也感慨地说,多年没有看过这么经典的展览,实实在在的非常沉重的一个传家宝,概括了过去,也给将来的发展做出了启示。邵大箴先生说,这样的素描展可能只有中央美院能拿得出来,这源于中央美院这样的传统积淀和深厚的学术背景。刘小东老师也认为《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展览。本次展览的全国巡展工作正在筹划中。

          总之今天的研讨会可谓是“仁者见水,智者见山”,从多种角度切入艺术的本体部分。有回顾,有经验,有得失,更有对明天的期盼和未来的责任。素描作为一种表达人类认知和情感可转化为视觉的最直接的媒介,时代变迁,但它的意义永不会消减。 而人类从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又悄然步入新的60年,我们如何去定义素描,“素描何为?” ; “基础何为?” ; “教育何续?”,相信在下次的“素描何为?”的闭门会议中能得到更多的答案和解读。 过去我们已走过,现在我们静心思考,未来我们继续拓展,也许这次素描60年展览能成为未来60年的启示录。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93(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