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晖  静悟天地心

      作者:陈晰2014-03-20 15:56:54 来源:中华儿女报刊社

          (1/4)聂晖

          (2/4)《林壑安居图》

          (3/4)白衣观音——《妙法莲华》

          (4/4)聂晖书法《清正廉明》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弹古琴与书画一样,“技”只是一个表象。最后弹的是心境,是修为

          步入聂晖的画室“乐之堂”,一股清雅之气扑面而来。四壁悬挂着字画、条幅,案上放着碑帖、线装书,笔墨纸砚一应俱全,窗边静置着一张古琴,显示出主人不俗的学养。

          聂晖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从小研习书法,为了增强“字外之功”,她潜心钻研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如今不但诗书画皆通,对古文字学也有深厚的造诣,她与谢飞东先生合著的《读字》一经出版便持续热销,被誉为“开启国学大门的钥匙”;而她的古琴技艺亦不同凡响,曾受邀赴马来西亚举办个人演奏会。有人称她是当代少有的集琴诗书画印、古文字研究为一体的文人书画家,更有人称她为东方才女的典型,但她说,其实自己只是一个“古典文化熏出来的女子”,无论是金石书画还是诗词古琴,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而是已经融入她的血液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书画兼修                 

          眼前的聂晖,身着一件素雅的中式盘扣对襟上衣,乌黑的发髻,一双灵动的大眼睛透出盈盈笑意,宛如画中走出来的古典美人。

          出生在山城重庆的聂晖,自小就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是手不离笔,涂涂画画。7岁起在妈妈的带领下拜师学画,老师说,书画同源,要想画好先要有书法的功底。于是聂晖便先着手书法,再以书法的笔法入画。

          20余年的书法研习,多年的传统文化熏陶,使聂晖的书法艺术既有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又有书法本体技、艺、道的综合传承。她四体兼习,尤以篆隶为长。评论家称其“篆书以峄山碑为基础,线条沉着有力,蕴含丰厚,气韵古朴,奇屈典雅,风貌独具;隶书以汉隶和伊秉绶为基础,醇厚大气,跌宕率逸,笔意丰富,横鳞、坚勒、挥走、擒纵,无不如意,点、线、体、面、飞白、渗化参互调用,得心应手,古拙清奇,浑然一体。”

          聂晖的国画也同样功底深厚,习画三十年来,“无一日不拿笔”。但她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跳出笔墨之外,以深厚积淀的人文修养来达到一种境界。她的笔下有山水花鸟,也有仕女人物,诗书画情景交融,立意高古,体现出浓浓的文人气息。欣赏聂晖的山水画,尤其感到心旷神怡:画面中青山叠翠,渔樵隐逸 ,山水之间,可居可游,一时间,仿佛自己已经走入画里面,乘舟而下,不知所踪……

          对于传统,聂晖有一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这种坚持不仅仅表现在她对传统文化的沉迷上,就连学习的方式也是如此。她没有接受现代化的美术教学,而是遍访名师,以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来学习。聂晖说,现在看来,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坚持了这条路,才没有成为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标准件,才能保留了本真的自我。”

          琴声雅韵

          一袭白衣,纤纤素手,低眉凝息,轻抚琴弦,弹起一曲《碧涧流泉》,古刹山涧,烟雨流泉,松柏傲立……让听者仿佛置身于悠然山水间,顿时心情平静下来,忘却世俗的烦恼。

          在诗书画之余,古琴是聂晖怡养性情的重要方式。聂晖的古琴艺术师承浙派徐元白再传弟子金蔚先生,经过近十年的钻研,其琴境高古苍劲,清丽自然、深邃内敛。有人曾经赋诗形容聂晖抚琴的场景:“龙脊弹蕉叶,七弦映素容。音传三尺内,意动九天中。碧涧清泉响,凡心俗事空。叮咚声在耳,何处觅芳踪?”

          古琴大师吴钊、金蔚都对聂晖的古琴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她的琴声特别有“古韵”,并认为这得益于她多年研习书画诗词,从中带来的古雅气韵。2009年聂晖应邀参加中国经典音乐古琴专场演奏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她应邀现场演奏古琴。2010年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办,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承办的“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活动,聂晖也名列其中,为学生们带去了别开生面的古琴文化传承教育课。

          谈起古琴,聂晖婉婉道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于音乐的典故大都是讲古琴,比如说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司马相如抚琴相遇卓文君,还有嵇康的《广陵散》,这些故事中的琴都是古琴。中国古代有很多种乐器,但古琴在中国人的眼中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道器。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是琴棋书画,琴排在最前面,古琴的魅力可见一斑。”聂晖说,弹古琴与书画一样,“技”只是一个表象。最后弹的是心境,是修为。

          诗抒胸臆

          聂晖认为,诗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她尤其注重书画与诗文的结合。她画中的诗词联句也大多是她的原创,配以小篆标题或小楷跋文,浑然天成。

          在《题林泉采薇图》中,她题诗一首:

          结庐高树下,烟霭绕柴扉

          修竹丛丛绿,清波熠熠辉

          朝随流水去,暮逐彩云归

          畅饮山中露,欣然歌采薇

          在《忆江南·秋》中,她写下:秋风起,叶落染衣襟。花伴鸟飞痴入冢,世间万象似无心,草木却情深?

          聂晖也爱新诗,而她的新诗中,也体现出深邃的禅意。她曾以一首新诗《静音》,形容古琴之境:弦落于静谧之夜/音响于慧明之时/万籁寂静/思停于苍茫大海/念动于混沌宇宙/无拘无束/洁静,如一轮明月/从容,如老僧入定/大音稀声……

          多年受书法与诗词的浸染,也让聂晖对古文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与先生谢飞东历经十年,呕心沥血完成的《读字》一书,出版两个月第一版即售罄,经出版社紧急加印,又持续热销。这部著作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湾、澳门等地也深受欢迎。美术评论家林木先生说,“多年来,文字学研究从来都是文字学学者的事情,与普通观众无缘。但本书两位分析研究汉字的作者不是纯粹的汉字研究学者,他们首先是艺术家,是书写文字的书法家,又是用文字去创作的诗人,他们甚至还是古琴演奏家。因为上述原因,两位天天与汉字打交道又挚爱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产生了探究汉字秘密的兴趣。他们用艺术的天性、特定的专业技巧和独特的专业角度,去探索一个本来非艺术的纯学术领域,得到的成果,居然使一个纯学术容易枯燥的工作变成了一个兴意盎然的艺术研究……把本来应该属于每个国人的文字知识还给了大家。”

          对话聂晖:

          《中华儿女》: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您依然在坚守传统文化,甚至坚持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为什么?

          聂晖:我觉得现在中国人西化的太严重了,我们现在一开正式会议都要求要着西装,女孩子很多都染金发,年轻人最爱穿的也是牛仔裤。其实穿什么只是一种表象,在表象背后是文化,是文化审美在推动它。其实就是我们的观念、文化理念已经十分西化了。我们常说要国际化,但难道国际化就是向西方靠拢,以西方为标准吗?我认为不是,国际化难道不包含中国吗?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和智慧,但我们现在却非常缺乏文化自信,一味去学习西方。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我认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和使命感。


         《中华儿女》:为什么想要写《读字》这本书?

          聂晖:《读字》这本书从甲骨文到小篆、隶、楷,讲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与相关历史文化,书的内容最早来自我们的学习笔记,因为书法创作的对象是文字,我们发现文字里面有很多的学问。比如现在的“里”字,原本是两个字,“里外”的“里”是繁体的里,“一万里”的“里”就是现在的简体。汉字在简化的过程中有合并的情况,这两个字就合为一个了,但是还原到繁体的时候你要各归其位才行,不然就是错别字。类似这样的关于汉字的知识和历史故事很多,我们觉得很有趣,也做了很多笔记,后来有朋友看到,觉得很有意思,建议我们出书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所以我们就出版了这本书。

          《中华儿女》:从书画到古琴、诗词,您都广泛涉猎,如何有这么多的精力可以兼顾?

          聂晖:中国的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严格分科的,中国古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化表现的是心性与修为,体现在艺术上是相通的。看起来这么多东西,其实道器不二,在最高的境界中是合一的。比如书法讲笔法,提、按、勾、挑,这个和弹琴的指法是相通的,包括篆刻的刀法、太极拳的拳法,其实都是一回事情,同是这颗心,同是这个道,你要找到那个相通的地方。

          《中华儿女》:您认为书画家的修为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聂晖:包括文化、心性、品德,最终都会体现在艺术上。一个画家走多远在于境而不在于技。如果没有参悟,画一百幅画,一个球就是一个球,但是如果你领悟了道,那么这个球就可以画成太极。

          《中华儿女》:要学习这么多,想必您是也个很勤奋的人?

          聂晖:老子《道德经》中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也有三宝:勤学、勤思、勤拂拭。勤学以增智,勤思以悟道,勤拂拭以去心上之尘。这三点都是“勤”字打头,我自认为是一个勤奋的人,有空就会练基本功,临帖,写生。但仅有勤奋还不够。我认为真正的加油不是努力,而是参悟。边参悟边练功是很重要的,否则努力可能只是无谓的损耗,只能做到手熟,“熟”就与“俗”同音了。如果只是“手熟耳”则仅是一匠人而已。

          《中华儿女》:现在很多年轻画家都在努力寻求一种突破,或者说树立个人的风格,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艺术风格?

          聂晖:很多的画家都在寻求创新,找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但基本功都还很差,就在创造自己的笔墨语言,我觉得这样的笔墨语言毫无生命力可言的。个人的生命不过100年,个人的高度是有限的,只有站在巨人肩上,才会有高度,这个巨人就是历代传下来的经典书画作品,就是所谓的传统。同时,画不能仅仅是一个图像,作为画家来说,你画的东西必须要有承载,承载什么?就是画家的心意。要传达一种东西,比如说善、静或者雅,要有这样的能量。如果说不能够传达一种美好的意境,对别人有所唤醒的话,那么再独特的笔墨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负能量的。我认为风格还是要水到渠成,不要太急着去把自己的语言逼出来。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大家,很多是到五六十岁之后艺术才成熟。现在有的画家标新立异的建所谓的个人风格,甚至想很多“怪招”,这种风格、语言其中不乏是炒作,营养是不够的。

          记者:所以要坚持艺术不走捷径,这种坚守会不会是一种寂寞?

          聂晖:肯定有这种时候,所以我说要参悟。人们总是想走捷径,其实捷径就在脚下,看你有没有智慧去选择,有时候表面上最大的捷径其实是绕最大的弯,表面上最大的弯可能是最大的捷径。

          《中华儿女》:您希望您的作品如何影响他人?

          聂晖:除了在境界上的追求之外,我认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扬善。就像我画观音,并不是从宗教的角度,而是希望传递一种慈爱,唤起人们心目中美善的一面。我画山水,就是营造一种空灵雅静的山水世界,让人可居可游,可于浮躁的闹市中有一方安宁的净土,唤醒心灵深处的那一份沉静与安适……

          经过多年的修养,聂晖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被授予重庆青年文化名人、女子十佳才艺奖,其诗词书画作品以其古朴静雅而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先后应邀赴马来西亚、澳门、北京等地举办“造化心源——聂晖诗书画展暨古琴欣赏会”。也许在这个浮燥的社会,这样的宁静、优雅与定力正是人们最向往的,我又想起她对自已的评价:我只是一个古典文化熏出来的女子……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9(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