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家刘宇鹏:没有哲理的作品不叫艺术品

      作者:汲平2018-01-15 22:31:35 来源:凤凰网

        一进门,小个子、小胡子的男人就快步走到电子屏幕前,指着屏幕上的国画,“你看这个线条,这个山形像不像狮子和老虎,古人画山水都是有寓意的。”

        此人,正是书画家刘宇鹏。他,一头短发,一口湖北口音,身穿马甲和旅行裤,手戴一串佛珠,一副行者扮相。

        2014年11月28日,天阴,福州城西,本网记者对话刘宇鹏。

        和多数从艺人一样,刘宇鹏自小喜爱书画,十多岁就拜了本地篆刻名家杨随震为师。

        1997年,与旅行画家吴大千的意外结缘,此时,吴大千已经用了五年多的时间徒步、单车走中国。因着对艺术的共同热爱,两人相处多日,切磋心得。偶然结识之后,两人作别,多年未能联系。

        2000年左右,两位对艺术追求的老朋友终于又见面了,此时刘宇鹏正准备上北京考清华美院研究生,因为深厚的书画功底,他顺利考上了清华,自此,走上了心思神往的艺术道路。


        访谈实录

        福州与北京

        本网记者:这次为何到访福建?

        刘宇鹏:我们要经常带研清美究院的学生出去写生,自己首先要大概转一圈,看看哪些地方能画,先探路。正好福建仙游有朋友,就顺便过来了。


        本网记者:福州跟北京有什么不同?

        刘宇鹏:福州给我最大的感受,气候相对北京来讲,更好。福州文化积淀也很厚重,不像我们去一些工业城市,不是说工业城市没有文化,但是福州这种文化更有味道,有古风。

        三坊七巷,我差不多一年要来一次,来了好几次,看到很多养眼的东西,艺术品,工艺品。你看到一件养眼的艺术品工艺品是可以感化人,可以得到一些美好的启示。

        福建省也是一个文化大省,出现很多大家,现代篆刻家石开先生,还有画画的林容生先生,他们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福建人也很好客、很厚道。


        本网记者:你现在生活在北京,怎么看待这个城市?

        刘宇鹏:我现在住在北京的胡同里,大栅栏,离天安门只有一两千米。从我住的后门走一两百米就能到纪晓岚的故居,阅微草堂。

        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有现代、当代和古代,融于同一个大都市。比如北京,艺术、建筑都是从古到今的一个过程,北京是个包容量很大的城市,北京人作为个体,为人的话也很包容。我七八年前就到了北京,现在还是很喜欢,虽然空气质量差了点,但是在那里可以接受到最美好的东西。

        比如说,我一个搞创作的从艺人,在北京可以见到很多好作品。作为一个从事艺术工作30年的人,我所追求的,不是别的,不追求金钱,在北京,可以得到更多知识,这里文化底蕴很深厚。

        “去俗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多看”


        本网记者:具体来说,艺术水准应该如何提高?

        刘宇鹏:艺术需要文化做支撑,艺术水准的高低,浓缩一下来说,就是你读的书有多少,你懂得的知识有多少。你能不能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哲理,融入到作品中去,或者说你的字画之中。没有哲理、没有思考的作品,不叫艺术品。因为作品是要起着教育人、感化人的重要过程。


        本网记者:但是如果没有思考,他的技法好呢?

        刘宇鹏:那就是匠人所作的,没有思想。匠人还分高级匠人和低级匠人,高级匠人就是技术相当好,技法成熟,但是画出来的东西没想法,这就是俗。去俗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多看,多分析,多思考,多看优秀作品。

        第二,用看书得到的哲理来滋养你的笔墨,你的画,你的字。陆俨少先生说从事艺术工作,假如有十分的时间,三分要拿来练字,练字是画画的基础,没有字的功夫,你的画也画不好,画之中的笔墨线条关系,首先要靠练字。三分画画,三分写字,三分看书。

        一个人不能仅仅停留在临摹,技法达到一个高度后,要用这个技术去画你心里想画,心里想说的东西。

        另外,还要有所取舍。因为大自然的东西是乱长的,有的地方是毫无章法,一棵树,树枝左一长,右一长,毫无章法。那么,我们在画的时候就要有所取舍,取舍不仅仅是要求你技法的完善,不仅有照抄着画下来的功夫,还要有改变。


        古法今用

        本网记者:不能光临摹。

        刘宇鹏:是的,不是光临摹,临摹只是借用古人的好的技术,优良的笔墨关系,学到古代的技法,去反映当代。

        中国画有几大元素的,水墨,宣纸,毛笔,还有印章等等。齐白石先生的画和一般的画家有所不同,原因在于他的画是自己画的,字是自己题的,印是自己刻的,他就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局面里面。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篆刻家。他在有限的精力中学了这么多传统文化,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这是很难得的。

        大师都是被时间磨练出来,被时间证实的。


        本网记者:国画属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现在流失是不是越来越严重了?

        刘宇鹏:对,中国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不足,需要重新认识、重新还原我们的传统。我们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都守不住,还要去学别人家的。 自五四以来,传统文化的流失都是比较严重的。继承好我们的传统,才能更好地发展当代。打个比方,你把唐宋八大家,把古文读好,你还不会写文章,这是谁都不相信的。

        齐派传承


        本网记者:怎么走上从艺之路的?

        刘宇鹏:我是湖北荆州人,十八九岁就出来了,二十岁左右从家乡到深圳、上海、北京,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四十岁之前,算是都在漂泊。

        从事艺术、美术之路很曲折、艰辛,我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爱好画画,就很喜欢,哪怕再苦再累,都觉得高兴,无所求。

        02、03年的时候,我在上海中国画院拜萧海春先生为师,他知道我们外地学生,生活过得也都不太顺畅,学费都给我们免了。那时候,我上海、江苏的同学都是开着奔驰宝马奥迪去听课,萧老师对我们都很好。

        09到11年,我考到清华,在戴顺智先生的研究所学中国画,后来又到中国画院龙瑞老师班上学习。我半辈子多数时间都是在读书、学习,人就是缺哪样补哪样。

        在中国画方面,我拜了很多先生,大概十多岁就在荆州拜了一个本地的篆刻老先生,名叫杨随震,原湖北书协理事、荆州书协主席,他的老师是齐白石老先生的弟子,我基本上拜的师傅都是齐派体系下来的。但老师是老师,个人修为还是看个人,靠自己努力。


        人物简介

        刘宇鹏,1967年生,自署江南逸士,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书协会员、中美协兵团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冷印社肖像印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研究院执行理事、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艺术研究院院士。

        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系,2006年于上海中国画院二年制高级研究生班学习,2002年结业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导师班,书、画、印受业于萧海春、钱茂生、戴顺智、杨随震、龙瑞等先生。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入选、参展和获奖。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39(s)   8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3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