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谨儒雅 风神超然——著名中国画家冯远教授访谈

      作者:汲平2011-06-02 10:11:50 来源:《中外交流》
        冯远,1952年生,籍贯上海。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著名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付主任。1987-1999担任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长、副院长。中国画作品《秦隶筑城图》、《星火》、《屈赋辞意》等入选第四届、六届、七届、八届全国美展,获金、银、铜、优秀奖等各类奖项十余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国东亚艺术博物馆等收藏。曾赴多国展出并获收藏。著有论文《从生命意识到审美知觉》、《21世纪艺术教育及人才培养》、《回到单纯》、《现代日本画的启示》,出版了《水墨人物画教程》、《东窗笔录》、《冯远画集》等。受文化部委托执笔撰写《高等美术教学方案》、《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等,多篇获科研成果奖。简介入《中国著名书画家传记》、《美国传记中心名人录》等多种辞书。获优秀教师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调任国家文化部艺术教育科技司司长,2000年任艺术司司长。

        冯远教授的作品题材广泛,有历史的 、宗教的、神话的,也有关注现实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歌颂英雄主义、弘扬崇高精神、严肃、深沉的大品, 有描绘劳动者日常生活场面、侧重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写生,也有表现古代文人、仕女、含有古意和雅趣的创作,还有寄情遣兴、表现笔墨情趣的小品。师承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国水墨画的创新,在研究成果与创作实践上均颇有建树,对新时代中国画的创作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担任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之后,虽公务繁忙,然仍笔耕不缀,创作了一系列水平高超、富有思想深度的艺术作品。

        《中外交流》:您的作品取材广泛,风格各异,既有奇恣纵肆、沉雄豪迈、奔放激越的激情和力度的大幅创作,也有抒写平和、委婉、纯净之气的小幅诗词画意,宁和澄明、蕴藉储蓄又鲜丽不失雍容的静逸之趣,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近年来您一直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特别是调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之后,日里万机之中,仍不断有力作问世,研究成果也颇丰,对您来说的确非常不易。请您谈谈是如何取得这样高的成就。

        冯远:读书以补艺,写字、作画以养气。体悟人生、立身为人、丹青写入、体现人格精神、体味一种东方情致--于我是最好的修炼日课。近些年来,供职之余,我每年除要求自己完成一两幅大画,表达子思子想、所求所冀。中国古典文论、历史曲赋诗词、散文之隽永醇美,每引我入胜而吟诵流连,一唱三叹,于是断断续续积攒了百余幅不同风格的作品。至于风格的多样性,我觉得:无论是对静逸之趣的追求,还是努力表现中国文化致博大、尽精微,阳刚、醇美的理性精神,两者并不相悖,甚而因为有了这些实践,才令我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有了更为丰富、完整的理解和认识。

        世事纷扰,要保持一种寻常、中正、平和的心境,于中国画家来说,何其重要又何其不易。化解人境嘈杂,营造起纯静淡远的氛围,保持理想中的一方净土--这是我一贯的追求。所谓境由心造。

        冯远教授在少年时期走过一段不平坦的路,较早地接触到社会炎凉,对人生有所领悟,是位既敏感又善于思考的艺术家。哲理性成为他作品审美内容的一部分,既见于他作品的题材内容,也见于他的笔墨及其他形式语言。文采飞扬也是冯远教授作品的一大特色。

        《中外交流》:您的作品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在丰富的视觉冲击中蕴籍着深刻的哲理性,文化内涵沉厚,深邃而隽永,令人百读不厌。您的论文睿智含蓄而透彻清晰,见解独立、观点鲜明又立论公允,在优美的文字中还给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愉悦,与绘画作品异曲同工。请问这是不是您的自觉追求?

        冯远:应该是一种自然流露。

        当前中国画创作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太满足于浅白的表达,不少任教忘记了绘画除了赏心悦目的功能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传达观念和意义、影响人们的思想与心灵的作用;还一种是令人烦恼的做哲理性的倾向。有些作者忘记了绘画的意义、内容应该隐藏在形式之中,隐藏得愈隐蔽愈巧妙愈好。

        多读书、勤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摆脱娇柔,游刃有余地创作。

        冯远教授的绘画语言有学院画的严谨、有文人画的儒雅、还有来自生活的锐气,摆脱了学院派的拘谨,淘汰了文人画的程式化与某些陈腐味,凝重而不乏生机、内敛而不失情趣。

        《中外交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方式往往代表着不同的艺术取向。您是如何把握二者的统一?是不是文化背景使然?

        冯远:我很在意笔下每一幅创作的视觉形式和造型形式感,我喜欢用笔运线的舒展畅达和笔墨组合的朴茂强悍,近年来又喜好借助色彩来铺张烘托意境气氛。我不赞成创作中的造作和玄虚,因此下意识地回避采用过于奇险、过于虚妄、过于极端的构图。对于行笔用墨运色的工与意、平与奇、质与文,以至繁实与空白,修饰与自然之类的方法选用和造型设计等,都介于似与非似偏重于似,立足于两极相对的居中地带,寻找那种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着眼点。

        如果说是秦汉文化撼我以雄强旷达,那么隋唐文化则沐我以璀璨辉煌;如果说宋元文化濡我以工致谨 严,那么明清文化则润我以超拔清丽;如果说是北方文化育我以纯朴坚实,那么荆楚、江浙文化则诱我以诡奇灵动。大化流衍、苍海一栗、绘艺天涯、承先启后,探其堂奥需倾一生心力。果若参透中国传统文化精 粹,又孜孜于中国现代艺术的耕耘,也就不枉为适逢盛世的当代中国画家了。

        冯远教授的绘画富有开拓性,力图在中西艺术的交融中推进中国画的革新。

        开拓性不只体现于中西观念与技巧的融合,更体现于融合中以民族绘画的格调和趣味来支配、来统率,力图创造出新的绘画语言。冯远在写实水墨中加大了表现的力度,用夸张、变形的手 法、刻画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强化线的律动性。在人物塑造上,力求形象的真实性与生动性,谨慎地避免过分夸张可能给人物形象带来的丑化。

        《中外交流》:毕加索的座右铭:不要重复自我。从您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您在创作实践中经历了一次次蝉蜕,不断超越自我。创新,的确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冯远:是的。以我看来:艺术之谓高贵,端在独特的创造;艺术除了掌握技艺并发挥至熟谙极则、精妙境界之外,更是一种无重复性的创造活动。衡量艺术家成功与否的尺度,取决于其是否找到恰切的取材位置和独到的艺术语言。多年来,我边教学、边创作、边尝试不同以往的绘画形式,选择、扬弃、再选择……时感山穷水尽,复又柳暗花明。饱尝困惑的苦涩和豁然开朗之喜悦。

        我画历史,意在为民族立碑;我作孽海沉浮,乃感喟人生苍凉;我画天界,是因悟出了至大至微;我作文字,是觉出了书法抽象结构美与绘画源出同一律,我写罗汉、作汉魂,旨在驾驭并强化传统水墨技艺,同时探讨水墨画向抽象阶段过渡的可能性……

        1978年,冯远经过一段拼搏,考入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的研究生,在方增先老师的指导下,他一方面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完善绘画技巧;一方面联系国内外美术思潮与动态,较深入地思索有关艺术本质与走向的许多问题。冯远教授把主要精力用在探求水墨艺术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广泛可能性上,探求传统水墨语言特别是线的自由性、灵动性与体面造型的严谨性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累累硕果,在重要的全国性展览上屡屡获奖。

        《中外交流》:您主张中国水墨画要突破传统,向现代转换,是否因此会偏离中国画的传统?因为失去了民族性,也就失去了世界性。比如近几年国画中出现了许多所谓实验画、新文人画,甚至书法画、绘画书法等。

        冯远:我主张精神御守,形式(技术)突围。

        水墨画艺术形式向现代的转换,不外是伴随着水墨画技艺,图式不断有所新发明、新创造,并且使之趋于成熟完善,即以技术、样式上的圆熟和被审美认知的价值确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传统向现代变异中的水墨画就是以不断突破传统范式和审美心理定式为前提。

        传统水墨画的笔墨程式与规范,适宜于表现中国农业文明背景下封建文化制衡中静观的内在审视的传统艺术审美价值观。那么,现代水墨画就不应脱离工业文明而在自恋情结中无病呻吟,必须突围。从纵向来说,技术突围意指打破古典的传统的艺术、技巧法则。从横向说,技术突围则指打破传统民族艺术的既定模式,吸纳融合本民族以外其它民族艺术的技术手法。这种吸纳融合是有选择的,以我为主,而非以客为主。

        艺术精神的自由全然不同于艺术技能的自由,然而所谓超越必然是置形而上与形而下同步的状态。形式寓寄精神,但形式是一个可视可感的实体存在,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从材料到技术完成整个过程。

        现代水墨画从传统的突围,以树形扩展型的延伸推进方式为上佳:树即可理解为根脉、主干,我们不妨将之基本界定为东方的 、中国的,中国现代水墨画家在这个根脉、主干上多枝多向发展变革的艺术创造和实践将会被历史证明具有无可争议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民族性的东西如若不吐故纳新,将失去生命力。

        绘画艺术中的各画种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法。例如油画、水彩画的色彩表现语 言;版画的复数语言;雕塑的团块造型和形式语言;壁画的装饰性特征与环境构成的表现方式;民间绘画艺术中朴拙的造型,雅俗间揉的喜剧色彩和夸张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因其与工具、载体的密切联系所形成的视觉样式和审美特点,对现代水墨画的变革不无启示和借鉴。

        《中外交流》:每一种美术语言对应着不同的材料和工具。那么艺术语言的创新是否意味着材料工具的革新?

        冯远:譬如我们刚才说的水墨画。绢帛之后,宣纸的发明和运用,是传统水墨画所以又能够发展并达到峰巅状态而赖以立足的基础。它既成就了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演变和价值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墨画的进一步变革。技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工具、材料的依赖和改良,也可以因为工具、材料的性能改进、为水墨画艺术的语言、技术施展提供更多变革的可能性。即使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中国水墨画的工具、材料、用纸也完全具有进一步改良、改进的可能和可挖掘的潜力。在中国水墨画历史中,不乏有对工具、材料作一番改良、革新的尝试。

        《中外交流》:您对前一段时间中国画笔墨为零的争论有何看法?

        冯远:我想前面的分析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

        冯远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写历史,写现实,作种种艺术探索,均着眼于艺术与社 会、与人生的关系,着眼于艺术自身的拓展。

        冯远教授说,对于艺术的神往和探求贯穿了我二十余年的生活,然而追寻理想境界的苦恼却与我形影相随。是的,艺术之路是艰辛的。而每一次精神的逾越,使冯远教授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摒绝虚妄,不谋技显;非刻意追求,又非漫不经心;以从容丰浑的笔墨、色彩、语言把对中国艺术精神和文化意境的品味、把握形诸于毫端绢素,捕捉那充盈于思想的、文化的、历史的、寓形体表象内的中国精神气度和神韵气息,使冯远教授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有所突破,为中国画的振兴奉献着自己的才智。

        冯远教授的为人,也一如他的作品,严谨儒雅、风神超然。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7(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