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10-31 11:46:07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中国画在年轻人手里会变成怎样?正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再次引发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美协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
绘画语言多样化
此次展览中,年轻国画家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不少作品呈现了年轻艺术家多方面的探索。仅以人物画来看,就呈现了多种表现手法。大多趋向于将现代绘画语言与传统元素相结合。有的将写意笔墨与西方写实手法相融;有的把工笔画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极限,连每根头发都用双钩法描绘;有的将人物画当作抽象画来构图;有的甚至把国画画在了一向是油画家专利的亚麻布上;有些画沉重宏大;有些画荒诞搞笑……
“中国画是否会变了味儿?”“这样的画还是中国画吗?”记者问。
故意变形作探索
施大畏没有直接回答这些质疑,而是笑着给记者讲述了画坛一段往事。那是在程十发先生年轻时,有一次在谢稚柳家中,一位以人物画著称的老画家批评程十发人物画得不准确。为了证明自己“会画”,程十发当场画了一幅造型“准确”的人物画给他看。谢稚柳非常理解地指出,程十发的“画不像”,其实是他故意为之的变形,是创新的艺术探索。无论看中国美术史还是世界美术史,艺术总是随着人类环境的改变而演变,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中国的绘画艺术,从远古的岩画、彩陶,到绢画、宣纸画,从工笔重彩到水墨写意,都是随着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哲学观念、绘画材料乃至收藏群体、绘画作品展示环境等变化而变化着。
应运而生新国画
“我们这代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国画家,与前辈国画家比,画风变化真是天翻地覆了。”施大畏认为,现在年轻一代国画家面临的是信息时代,当今世界纷繁的艺术信息都汇聚在年轻人眼前。文化的较量,艺术的对比,生存发展的选择,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中国画,这个时代的人们会青睐怎样的艺术,这样的重任主要落在了年轻一代中国画家肩上。
现在从事国画创作的年轻艺术家面临压力和挑战,国画专业毕业生都面临就业的压力,成为职业画家要面临生存的经济压力,大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和多样化选择更是难以应对。因此,施大畏对当前坚持国画艺术创新的年轻人表示尊重。“从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来看,年轻画家的创作除了技术层面的变法外,更出现了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思考。这是尤其值得看重的。”
时代潮流新水墨
但施大畏也指出,年轻国画家要避免作品表面化倾向。要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样,艺术创作才会更有激情、更真实,也更感人。中国画会在年轻一代手中变成怎样,施大畏表示他也无法预言。“上世纪80年代,有人发出‘中国画穷途末路’的预言,结果反而激励了国画家探索出新水墨潮流。现在的年轻国画家也要勇于把压力化作激励创作的动力。”“我或许未必完全理解或赞同年轻同行的艺术理念,但我会尽量与他们交朋友,就像我的前辈曾经帮助过我那样,为他们打气!”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