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 作 体 会

      作者:汲平2011-11-04 16:04:57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一、心情



          “国家历史重大题材”我被指定画《九一八》,历时3年多。从接到任务开始,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幅画上。实际上2007年就开始动手,包括在国家图书馆查资料,咨询“九一八”专家,发动朋友广泛搜罗相关信息等。常常晚上想《九一八》的构图想到很晚,每一个人物都去想一遍,反复去想人物的可信度。这期间也经历了很多事情,家里的繁琐消耗了我很多精力,致使我不能专心画画。儿子川川那段时间学习不用功,考试不好,搞得心情很差。孩子有时候病了,一边陪他看医生,打针吃药,一边急着要回去赶紧画画,苦于分身乏术。看到孩子瘦弱的身体,心里感到很内疚。寒暑假期间,尽量抽空陪他到处走一走,带他去了泰山,西北等地。孩子转学到温洲后,打电话说学习有进步,很高兴,心情好,画画也顺利。孩子成绩慢慢地变得好起来,也有了上进心,解决了一件大事。2008年岳母被查出身患癌症,我要为她联系医生,经常跑医院,《九一八》展出之前,老人家还是离开了人间。平谷山里的事也多,画室老漏雨,修了多少次都不解决问题,经常为这事头痛,一耽搁就是几天。最后通过村里的老符找到铺防漏工程的,一天把防水做完,解决这个难题。这期间有几位朋友去世,车夫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去世前还在操心我的画,好友王厚生英年早逝,他活着时通电话常问创作进展情况,想想真是人生苦短。其间还画了许多别的画。社会活动占去很多时间,美协换届,美协理事会,全军美展,各种画院、美术馆的成立以及展览,各类艺术研讨会等等,都是些老师,朋友,同僚,熟人,应该去捧捧场。有时候很后悔参加一些商业展览,把心情搞得很坏。雕窝村还有许多社会活动,黄松峪乡设计大坝外观图纸,讨论旅游规划等。实际上,很多活动能躲则躲,尽量少露面,本来进展不快,尽量节约点时间。经常有朋友造访,聊天、应酬,也需要时间和精力,不过,寂寞的时候,有朋友来,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由于压力大,时间紧,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失眠、焦虑,还老上火。上火又引起牙痛、胃痛。也可能跟高血压、高血脂有关。晚上睡不好,早上就起得晚,上午接待,应酬,调整心情,主要是靠下午和晚上画。有一段时期眼睛胀痛,不能多用眼,状态很差,昏昏沉沉地睡,一睡大半天,一边画大画一边又要受这种折磨,很痛苦。后期拷贝上板后,通常几个人帮忙,工作量巨大,胳膊困痛的厉害,按摩一会儿,缓解一下肌肉酸痛,又接着画。



          不管多难,调整好心情很重要。有时走在高速路上看到田野上升起红红的太阳,透过密密的小树林散出的光,很美,心情一下子就放松。冬天,外面下着雪,站在房里看外面飘雪花,坐在玻璃窗前看着雪景,心里很安静。空闲时看看范宽、沈周等的画册,心静是主要的。中国文人是过着心灵的、情感的生活。文化中的高贵和悲伤,在这种氛围中体验着孤独和独有的个性,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是刻意的要干什么,是随心而遇,一切不可强求。安安静静去体会一种文化,体会自己所想的,这就是个性形成的机缘。看唐诗很容易被唐诗所描绘的情景融进去,画更应该如此,这就是境界。李欣《琴韵》,诗将琴声这一非常抽象之物写得绘声绘色,无一字及琴,去无非琴声。读李渔《闲情偶寄•脱窠臼》“人惟求旧,物惟求新”。窠臼就是老俗套,旧公式,艺术家应该在艺术大旗上写着永远是“第一”。艺术家必须不断创新,不但不能重复别人,而且不能重复自己,在艺术家眼里,已经存在的作品,不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都是旧的。新奇又绝非“荒诞怪异”,而须“新而妥,奇而确”。符合“人情物理”。



          二、 构思



          经常看一看世界著名画家的画册,从中会得到一些启示。我一直研究杜马斯,现代绘画道理通过一种符号,传达一种精神状态,《九一八》这张画很难用一种现代的意识去实现,这是一种很艰难的研究过程,把结构转化成构成,这么多人去组合是很难。如果只单单用过去的方法去完成,显然有不少想法不能实现,很遗憾。创作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尽量用一些新的意识解决矛盾。德国画家基夫(后现代)的绘画主张,也与我不谋而合。创造一种思想者的绘画,揭示事物深处的美。画面应该是阴暗,荒芜,辽阔,朴素,苍凉,应该感觉到一种别人未曾感觉的东西,送到观众面前,把感情的符号做到极致。基夫作品既伟大又充满痛苦,我很喜欢。看古图索的画集每次都很冲动。我想,画完《九一八》,在画风上应该有个转变,更注重感情的表现,而不仅仅是画面上的需要。古图索有许多半成品,没画完,看起来更好。一个画家的作品,让人永远看不够,而且越看越好,这就是大师。作品内容只是个载体,重要的是借这个内容想办法说自己的话。伦布朗的画册,学学伦布朗的明暗、虚实、神秘性,画也深入,尤其是后期作品,用笔概括,有不少头像可以借鉴。



          画《九一八》时心里有许多想法,素描稿快画完的时候,感觉和模特的排列比确实少了许多表现性,作为历史画也只能如此。画这张画的过程中,总有一种冲动,想换种方式表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只是毕加索来画,这种表现抽象的作品,在画历史画时很难表现。如果能把这张大画画得有一种怀旧感,像一幅老照片,有的形象模糊点,达到一种深沉含蓄的效果,用一种遥远和神秘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历史,让人有一种苦涩的回味。如果单单追求技法上笔墨上的流畅和帅气,会减弱画面的效果,用一种不见得成熟的用笔,也许画面会有一种笨重凄凉的感觉,创造本身就是一种新的体验和改造,这张画的题材会限制许多想法。通过这张画思考许多问题,下张画逼迫自己,把内心许多萌动画出来。真正动手时不免显得手忙脚乱,如果自己拿出时间,把每个人物再轻松一些,个性再鲜明一些,每个人的衣服用构成再多一些,会画出一些有意思的大画。画背景其实也比较难,因为是最后画出不稳定感和水墨的笔意,要考虑到整体,有些局部性的东西考虑太多,也会画的很烦,显得太紧张。这种大场面的作品如果能画得很朴素,会很难,总想显示一种老练,反而显得花哨。以后的创作努力画一种朴素,不仅仅是人物形象,包括用笔、画面处理,像一个普通的人给大家讲你想说的事和人。扎扎实实画完一张,从这张画里再寻求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艺术是一种有人的主观意识在内的精神性创造活动,还有风格的重要性,戏剧元素的重要性,以及隐秘的表达方法。



          三、学习和灵感



          2008年4月份去了一趟俄罗斯,在画《九一八》期间,到俄罗斯开眼界确实很重要。坐在飞机上一直想《九一八》的构图。在俄罗斯看了很多画展。印象很深的是列宾的《伊凡杀子》,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女贵族莫洛卓娃》。看到《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想起《九一八》草图可分为几个大块:形象突出几个重要的,不能形象与形象之间互相争夺,道具也十分重要。谢洛夫的画印象极深,画得轻松,列宾的《给查布尔干人的信》比起《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还是要好得多,还有列维坦的风景画,《庞贝城的覆灭》,费钦的三张小画很精彩。画太多,这只能记住几张,但对《九一八》创作还是有很多启发,这次收获还是很大的。每到一个画廊都要买几本画册。看了不少现代大师的作品,象塞尚、梵高、毕加索、雷诺阿等,古典作品伦勃朗作品印象最深,而且想不到有两张很精彩,应该是伦勃朗后期的作品,已经不是那么细致刻画,用笔很概括。古图索有几张,但都不是最有代表性的,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到列宾美术学院参观感触颇多,都是一些列宾美术学院老师的作品展。过去的风光不在,作品非常一般,现在老师的作品和中国一样透着商品气息。梅里尼科夫影响了不少学生,但是缺乏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参观二战纪念碑,很壮观,尤其是雕塑(群雕)有布德尔的风格。其实俄罗斯油画,从巡回画派后已风光不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作品更显得很苍白。现在画家的作品,已显得空洞、概念,没有精神内涵,还是在技术上找形式,已经没有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解剖。回来以后改了一下《九一八》草图,翻出资料想找出好的构图,反复去修改,有很多收获。中国画讲平面,不能老这样去想,可以试试把一组人物拉开,有纵深感。



          5•12汶川地震后,心里总有一股要去灾区的冲动。5月19日去了四川,住临时帐篷,不期而至的余震,人都在惊惶之中,睡得很差。废墟下面被压的无数生命,戴着双层口罩也挡不住从废墟里散发出来的气味。在映秀镇看到一次挖出30多具尸体,不忍再看,再拍下去会哭出声来,感觉真是到了人间地狱。在灾区拍了大批照片,也想了几张创作构图。后来画了一幅《夺回光明》。彭州房屋倒塌百分之九十以上,路两边都是等待发食品的灾民,从这些难民的眼神里,我感觉《九一八》的人物形象应该是这种状态。回北京后,有一阵一躺下就是映秀小学的场面,噩梦不断。几乎天天晚上梦到地震,脑子里也常常有许多新的构思。突来的地震占去创作《九一八》近两个多月的时间。



          四、找形象



          画《九一八》要找逃难时的动态和感觉,应该到民工回乡多的城市,问了许多人,安徽阜阳是中国四大农民工输出地。从安阳、郑州一路南下,朋友邱车长说商丘车站民工比较多。当时大雪封路,通过熟人关系才上高速。一路上一辆车也没有,很顺利到达商丘。下午到火车站拍了一些照片。民工不少,而且背行李的状态也很生动,只是形象上差异很大。车站工作人员讲,早上有几列从山西发过来的火车,民工比较多。从山西煤矿来的农民工很有点沧桑感,这是我需要的。晚上吃饭时,电视上一直讲南方雪灾。



          草图差不多要完成了,形象的真实感很重要,不少人建议到山东沂蒙山找形象。到沂南县,当地朋友张琦、学波、卫东陪我下去到下边山村集市,形象很好,而且非常质朴,拍了不少形象。 第二天上午到一个叫双侯镇的集市,不如昨天的形象好,在一个小集市看到卖小米的汉子形象很好,他这种气势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劲头,很有个性。但他说什么也不让拍,更不要说画了,为了拉关系,买了他全部的谷子,老人很高兴,留下地址让我们到他家拍。中午在乡里吃饭,书记请客,很多有特色的农家饭。下午开车到卖米的老汉家里,路不好走,可惜没找到棉裤,不是很理想。等找到衣服再来一趟。回放相机内容,基本满意。几天来东奔丁波,很累。后来又找到一个不大的集市,拍了一些形象,还是老人多,年轻妇女找不到形象。中午感觉很累,在车上睡了一会。画里的主要人物老太太的形象很满意。这个村庄,完整保存山区的老样子,形象也很朴素。这里正好在拍电影。回来路上到镇中学找到不少儿童形象。到离城不远的回民村集市,去得太早,牛市人很多,看不清楚,但还是有种感觉,天亮时看到不少形象。这牛市基本是肉牛为主,好的牛能卖近万元。赶上了沂蒙山区的一个庙会,在这里找到了草图中大嘴巴的农民形象,是这一趟最大的收获。



          11月份第二次到山东,还是老郑陪我们,他和农民太熟了。先补拍老太太,很顺利,把孩子从学校接回来拍的也比较满意,然后送女孩回学校又拍了男孩形象。到狼窝子村找到老头,老人感冒刚好,穿上服装拍的也比较顺利,画中主要人物老人挑担子的形象,有人说腰不会那么直,这次做的实验一点没问题。顺便让老郑穿了国民党的服装,一直找老兵形象,其实老郑就很有特色,拍了一些很满意。



          在服装、火车、道具方面,还是想体现东北的特色。9月10日,专程去了一趟长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找了不少服装。长春宣传部很支持,伪皇宫领导很热情,派专人接待,但是火车是美国造,不是“九一八”时期的火车,很失望。嗣德的学生从网上找到几张“九一八”时期的照片,很有那种感觉。嗣德朋友从网上查到临江有这种火车,第二天去看了,是那种森林小火车,小了一个号。在林区请来十几个工人让他们站在架子上拍照,他们比较好奇,还不好意思,我自己上去做了一下示范,后来拍得比较顺利。接着又去拍了牛车,又找到一个小女孩补拍了一下。我看到毕福剑主持的节目里边东北农民老马很符合我画里的形象,我通过邹振先联系毕福剑联系老马,用他的形象。经过复杂的联系,老马终于让拍了,见到真人很失望,修饰得太狠了,已经没有东北农民的朴素劲。9月16日上午又到“九一八”纪念馆看,这是第二次。对东北张学良部队的服装进行确认,买了“九一八”老照片画册,李连志的一个作家朋友一起,讲了许多“九一八“的事。



          10月份又到八一厂道具车间借了旧军装和枪支。费尽周折到马连道火车博物馆拍老火车,没想到很麻烦,收费很高,拍一张照片要3000元,还是优惠价,只能再想别的办法。最后还是吕志海在唐山找到火车解决了这个难题。



          五、意见和建议



          朋友们为《九一八》的草稿说了很多看法,都很有见地,不说客套话。展望说再画一个黑白关系的效果图,孙立新主张加上过街天桥,这很重要,展望有一张火车上爬满人的历史照片。赵建成也专程过来,提了不少意见。我也很愿意听听各种不同的看法,尤其是重大题材讨论会的意见是必需听的。2008年3月16日下午参加重大题材讨论会,这是个好机会,气氛也很热烈。主要对我的《九一八》草图提意见:超华说有点舞台的感觉。张道兴说去掉闪电,黑白的分布要合理。孙浩说强调一个家庭的刻画,但人分散开。周补田说强调火车,火车很有特点。崔开玺老师说火车上要有内容。刘大为老师说人要动起来。袁武说画面人物太多,不突出。王阔海说要在火车上做文章。安源源说把孕妇放在知识分子堆里。回去后跟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做了很大的调整。许向群和张所有他们看了草图提出一些意见:一,图左边大三角,暗部的地面加白条。二,闪电去掉换云雾。三,火车上边铁桥用烟雾断开。张所有后来又说,这张画不要求画出多精彩,能把草图的气势画出来就行。我和宏亮把《九一八》的三个草图反复多次比较,最后还是认为形象放大有冲击力,但需要调整。一,把牛车向左移一点。二,尽量把右边拉车人空间流出来,向上移一点。三,左下角有一块抽象的东西。四,老太太边上女孩向下移一点。五,坐独轮车的老人缩小。六,车轮再倾斜一下。10月3日我和张老师、向群一起又看了草图,大家倾向人物放大的草图。许向群又提了些意见,人物可以向左移一点,张老师让赶快上正稿,别再拖了,我也准备10号前开始画大稿。晚上开始修改,小薛用电脑把作品放大,看着修改,方便多了。第一张方案修了两个多小时,又把素描稿放上去看,都不舒服,最后就算了。宏亮说,如果这张画从形象上再有个人的个性,把中国人(山东人)的特征,夸张提炼,就绝对是张好画,这也只是在画的过程中想办法,一步一步去摸索。宏亮很有眼光,也有艺术修养,提的意见很到位。嗣德过来也给素描稿提了点意见,主要是前边的小女孩。我把前面的小孩改了一下。张道兴老师给我的画提了意见:一,不能像油画,把透视拉得太大。军人学生一组人再放大,尽量在一个平面上,不然画面会散。二,画面出现的几根竖棍,当构成来画。意见很对,把右边拉车的放大,画面显得饱满,车上抱小孩也放大,根据意见把车上抱小孩人物改了,筐子里小孩太大,要瘦,晚上开始改,归纳这几种意见是有道理。



          草图确定稿出来, 11月27日,文化部在金台饭店看草图。人员比较齐,没看几个草图就轮到我,过得还比较顺利,主要三条意见:靳尚谊:火车能不能再小点。刘大为:出人员服装、行李再少点,人物减两个。许江:要有地平线、废墟、烟雾,这样显得有苍凉感。



          六、后期创作过程



          即使是草图,把握这么多人和场面,也感到力不从心。先补充画中道具:小孩箩筐、杂物、小篮子、背包、人物背包、衣服,拉车人。按自己安排的进度表先画主要人物老头。画板加宽30厘米。主要人物已画得差不多,有不少地方注意的是小稿子的感觉,大草图容易丢失,所以还要加强感觉的东西,有些地方合情,但不一定合理,只要看着舒服,感觉对就行,这很重要。几个重要人物:孕妇,前边小孩,老太婆,车上的人。坐着的老兵写生照片动作不如自己画的生动,有的地方比例不一定对,但感觉舒服。火车可能大了点,素描稿每个人物缺少取舍,把每个人物都画得具体,还要大胆,有些地方作一些取舍,如地平线的处理。再出一张喷绘看看效果,马上拍片子上大稿。向群意见:人物不要故意画的那么伤心刻骨,要自然,坐在地上的老兵的嘴角。哭着的小孩,改为普通的小孩,不一定要哭。牛旁边的孩子透视不对,努力去追草图的效果。



          2009年3月21日 把素描稿移到一边,订上大纸,面对这张画心里也没底,先画些水墨再说,一直联系毛笔联系不上,只有按现有的条件去面对,想用最好的纸,笔和墨,心思太重了未必是有好处。费了很大的功夫搞起来的投影仪,看上去效果不错,但真正拷贝还是不行,试了一晚上还是以失败告终,还是做灯箱拷贝,虽然麻烦,但不会变形。烤贝后开始先试水墨,上午先在六尺纸上试,把手放开,练习一段时间再上正稿。毛笔质量差,感觉不好。第二天有点感觉,不过还要多试,这么多人物,也只能用一些素描形式,这样出来有力量,光靠用线恐怕显得弱。纸比较厚,也比较糙,用墨时水分应该大一点,用线粗点。蒋兆和艺术研讨会发的毛笔好用,找到笔店订了些毛笔,现在用纸的太厚,墨泼不开,试用一下老孙送的丈二纸,十分理想。开始画正稿。主要形象有20多个,挖补会很多。画中间老人画得有点紧张,人物这么多,怕画松了,成一滩水墨,身上加泼墨用线。尽量放松心态,用笔才能放松,如果不强调结构,而强调水墨怕站不住。完了又重新拷贝几张,只要心里看着不舒服就要改。自己给这张画定位,朴素第一,其它放一边,把形象画生动最重要。想轻松画很难,坐在车上老太太画了两遍,时间确实太紧,有计划画头像。争取把最左边的群像画完。画了最上边瘦女人的,又拷贝两张。重新画了大嘴男人和老兵。两天一直忙着最后几个人,一是老人(前边),还有拿着棍子妇女,最头疼。拷贝多张准备反复去画,心里有一点不舒服就要重画。宏亮过来,提了一些意见,从我认为画得不好的废画中找到一张妇女形象,我补上去,就是她了,因为再画也难画到这种程度。老太太画了许多遍张,还是觉得有点不舒服,宏亮认为不错,我反复看了几次,还是下决心再画。这张老太太基本满意,就是按时间画完头像,心里踏实一些,晚上睡觉安稳一些,没有吃安眠药。邓华提了一些意见,老太太下边衣服压掉。我想把落墨的反转片每个局部都拍一下,接着画爬火车的人。6月7—10日每天画到凌晨三四点,严重失眠,但画得基本顺利。按计划尽量往前赶,晚上靠吃药才能睡一会儿,处理大关系,也发现自己的差距,无论画得好坏都是种探索。画这张画其间和赵奇通话最多。



          6月19日才算把墨全部落完,松了一口气,下午开始上脸色,泼墨。晚上量尺寸,5.95米×3.05米。6月20—22日调整画面,画太大,过去的办法用在小画上还可以,用在大画上就显得脏,宏亮过来帮我提意见,画了这么久,头已经发晕。6月24日把画拿去托裱。交画时赵建成提了一些意见,看来大家意见一致,背景人物画得太实,应有虚实呼应,这张我自己感觉用力太平均,冲击力不够。程政委看了画,也是这个意见,总的来说他还比较满意。画完这张画,真想好好休息两天。



          七、等待



          6月27日,一天的等待很煎熬,尽管有信心,但总免不了担心,下午说是评委投票,从4点就给大畏电话,一直不接,心里七上八下,投票比较公正。7点大畏回个信息,通过了,才放心,两年的心血没有白费,这张创作不可能再去做,太伤神,心理压力太大,7点多和大畏通电话,刘大为老师也接了电话在谈部队作者的情况,画的都比较紧张,不放松。太不容易,我想每个人都为之付出了许多心血,这种压力和苦恼,评委们无法理解的。从另一方面说也是好事,起码逼着自己好好画了一张画,也许这种机会以后不会再有,创作这张画体会到朴素的重要性,老老实实说出的话总会有感人之处。终于可以放松了,身上开始痛,好好睡了两天。



          9月22日“国家历史重大题材”展览是上午10点开幕,很隆重,心里还是有点不放心,我的画不知放在展厅效果如何。下午集合到文化部大楼发了证书,这件事算正式落下帷幕。9月23日上午研讨会,我和赵奇在下边看画,好和坏其实国内也就这个水平,谁画也是如此。郑艺的《审判四人帮》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是写实人物,一定要画人物的内在感受,让这些形象能在人的心里留住。李延声,马振声,韩硕在我的画前谈了很久。老一代从蒋兆和开始把素描注入水墨画中,也就是素描加水墨,延续这么多年,各有各的说法。刘国辉老师对我这张画评价不错,说我上了一个台阶,这很难得,他对我总是批评的多。我基本上心里有数,我只是用功画了一张画,说穿了还是形象,我们画人物应该面对的是人,一个可信的人,而且你能画的这个人在你的画里要合适,让人觉得他应该是这样,难的是我们对人的理解和态度。有许多作品,其实不敢回头看自己的画。因为你所塑造的人物有几个能让人记住。9月25日李绍周发信息给我,原文:“钰铭,我昨天看了总的印象是,油画大部分不错,国画大部分不好,与内心期望值有很大距离,但你这幅画意境苍凉沉重,有历史题材该有的厚重品质,人物刻画具体深入,生动可信,笔墨整体,深郁苍劲,整体感很强,别人没你那么认真下功夫,所以也没有你的画那样使我感动。”我自己明白,不论别人评好和坏,这只是一张作品,好和坏都在画上,这次没做好下次努力去做好,这张画只是张命题作文,有许多框框。好在这是张历史画,能为国家做件事,也是应该的。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