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雕塑规划提要

      作者:汲平2012-05-31 16:44:05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门类,已日益被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所认识、所了解、所接受,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样促进了大规模的城市雕塑的建设与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带给中国基本建设事业与中国城雕事业的大好机遇。 

        所谓“城市雕塑”之所以是一个独特的艺术称谓,是相对于传统概念中的那些一般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中的、小型的“架上雕塑”而言的。它的首要或是唯一的存在特征即是与城市空间环境紧密结合的、与城市文化、城市性格、建筑风格等特征相协调一致的雕塑样式。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是一个没有城市雕塑历史和传统的国度。仅管我们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记录,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字、书法、绘画、建筑以及雕塑等艺术遗产的积累,但唯独少有如欧洲古典城市雕塑那样辉煌的发展轨迹。因为我国的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是始终将封建帝王的处所作为城市的中心而加以层层保护的重点。而这些地方恰恰是“禁地”,是平民百姓不得涉足的区域。所以那种便于公众集会,提供百姓休闲以及用于娱乐庆典的环境与场所,一是远离森严的皇城宫苑,二是重要辉煌的建筑周围同样也不是百姓以及市民们能够流连忘返的地方。于是,自始至终,中国的建筑空间中就几乎没有独立于建筑而存在的、专门用于人们欣赏的“城市雕塑”,也就自然在中国人的心理中没有积淀出与此相关的建设、欣赏城市雕塑的审美需求。最终也自然没有产生有城雕遗产的历史。这是中国人的不幸与遗憾! 

        当然,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仍是极为辉煌的。她在祭祀、陵墓建筑、寺庙石窟以及民居建筑中所发挥的巨大功用,仍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中独立特行的奇葩。 

        时代发展至今日,我们终于认识到在我们生活着的身边,越来越多的崭新建筑之间或是建筑本身,已经越来越需要雕塑的存在了。她不是建筑,但所发挥出的效应及艺术感染力是任何建筑所无法替代的。于是,我们越是意识到城市雕塑的发展机遇正在到来,越是要清醒、规范、理智地认识到,城市雕塑的建设如同城市的建设一样,是必须要进行有序的规划的。城雕的规划所要面临的问题可能比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简而概之,以下两大因素似应是城雕规划中的应予考虑的重要的内容。 

        一  城雕规划中的既定因素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建设的规划均避不开既定因素的制约。但制约既是限制又是规定,同时也是能够获得自由的途径。城雕的规划所面临的“既定因素”,首先是城市的历史文化。这应成为城雕总体规划中的第一考虑。某地某区域的历史均具有着其独特性。这一点不限于城雕本身的规划,往往还涉及到城市建筑的规划。在认识与把握其独特性问题上,还须根据该城市的考古文献确定其历史文化的区域差别。这一点尤为重要。 

        区域差别是对城市文化的承袭与传递的方式与途径。历史上的古城也因区域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如历史上以商贸为主的古城与历史上以政治为主的古城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与文化积淀是不同的;而处于军事要塞的古城与处于交通枢纽位置的古城,其内涵的差别也是明显的。除此之外,一地的文明历史与更迭纪录,地方名人、历史传说、风俗习惯、传统小吃等等,都共同构成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性”。 

        “城市文化性”的存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显性的文化遗留,如建筑或是不断被发掘出来的地下文物;二是隐性的但又是活着的、这座城市的人群中所表现在言谈举止、行为规范、语言特征、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等之中的“文化”特点。这是比前者更鲜明、更深刻的文化烙印。正如一位地道的成都人与一位资深的广州人所能显示出的文化背景那样,迥然相异! 

        第二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城市性格的不同。应该说,仅管当代的中国城市特征正在毁灭,但表现在这些不同城市的人群中的“城市性格”还是非常明显的。如众多的城市,可大致概括为:张扬的城市、享受的城市、厚重的城市、朴素的城市、侈华的城市、安静的城市;再如讲吃的城市、讲穿的城市等等,都反映出一座城市居民的本质姿态与生存境界。不同的城市性格与市民心态,也将决定着不同的审美倾向。 

        在中国,南方城市崇尚一些玲珑剔透、精巧多变的造型风格,而北方或西部人则相反。这都是潜在的根深蒂固的东西。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城市性格与城市心态共同构成了未来城市雕塑规划中的既定因素。了解、廓清与清晰认识并把握住每座城市的既定因素,应该是城市建设与城雕规划的前提使命。 

        二  城雕规划中的未定因素 

        既然存在着既定的因素,也必然存在着未定因素。首先,当地经济建设未来发展规划是左右一座城市未来面貌的纲领。它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地方工农业基础因素、区域划分因素,乃至人口控制因素等等,但始终面临一个问题:即发展城市建设与保护城市特征的冲突问题。 

        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是良性发展城建事业的关键。首先,是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文化定位问题。只有在文化定位准确、方针目标明确前提下,确定未来城市格局与风格走向,才能够有意识地去引导一座城市的形象特征,才是理智而积极的态度。 

        除了上述的未来城建规划的因素外,未来审美群体状况,也是未定因素之一。审美群体的文化素质构成,同样是城建发展与城雕规划的内容之一。审美群体所显示出的审美倾向往往决定着对未来建设样式的选择。于是,某地未来的城市建设与城雕设计等工作,由谁来做,做给谁看?由该地审美群体中产生的组织实施者们便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他们当然地“代表”了该地的审美族群在做着历史的选择。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机制,但也是无可奈何的机制! 

        当今的中国,拆旧、改造、拓宽、加高等内容是城建工作现实的时髦大趋势。历代群体审美选择的精华形态——古旧建筑与城镇街区的老建筑、老格局、老面貌、老风情,正在损毁与消失。代之而来的则是南北无别,东西相似的“新面貌”。这是当前中国城建工作组织者、实施者、决策者们缺乏文化眼光,或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所造成的最为严峻的现状!欧洲国家几乎城城皆古,街街均史,而当今的中国,已找不到一座拥有原来风貌的“古城”了。 

        城建工作如此,城雕规划更是处于无序散乱状态。在中国,首先制定城雕规划并认真落实实施的城市,几乎没有。从目前的实践看,青岛、长春、北京、兰州、深圳等地曾有良性操作记录。但能长期可资依据的规划方案,并坚持实施的城市,则因种种原因,却鲜见之。 

        其次,一座城市的未来样式也是该城市城雕规划的未定因素。真不知道,当前中国哪一座城市的规划是真能够让人看到,并看清楚某条街、某座楼、某片广场、某种色彩是确凿的?而事实上变数巨大。那么当这些因素均不确定时,相应的城雕规划的实际意义则大大降低。 

        三 城雕规划中的利弊因素 

        无论如何,中国当前对城市雕塑建设的高涨热情是空前巨大的!成片开发雕塑主题公园,集中建造长廊、风景线、海岸线、广场、大道等等,已成为各城市政府的重要工作重点之一。这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壮举!由此而良性地带动了中国城市雕塑规划的水平的提高。 

        但是毋庸置疑,当今的中国城雕建设,不同城市间似乎具有“连锁店”的意味。面貌、思路、定位太过雷同与近似。缺乏规划的独特性。尚不能呈现出表达某座城市独特内涵,独特城市性格的面貌。其原因是,在推进程序过程中,其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专家评委以及地方官员的审美旨趣,乃至作者群落的选择,都在重复、雷同的进行中,左右着最终的结果。 

        从目前看,业已形成的操作类型,不外乎是有主题型、无主题型、特定景观型、分届连续型、无连续型、广场型、公园型等等。在上述的诸类型城雕建设中,仅管都在照顾着中外不同风格、不同材质类型的雕塑作品,但过于冲突的样式与风格,还是显示出了某种处在同一景观环境中的不协调性。但是作为一种“丰富”的情结,目前还难以克服这种巨大热情下的状态。 

        但是,这些“场地”类型是否在功能与文化定性上都非常明确了?否则必然是官员一念之起,将方案随意摆放。 

        由此,可以引起我们思考,在中国,何时能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除了目前流行的较为宽泛意义的抽象的主题外,以风格、流派、个性、乃至充分展示优秀雕塑家个人兴趣并具有个性特点的主题雕塑公园、雕塑景观的规划产生,并能够付诸实施的事情还属于天方夜谭。同样如此,既然主题雕塑公园可以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其他特定功能的区域环境也可在特殊内涵的定位下,制定出更系统与切实的规划。 

        综上所述,城市雕塑规划在中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学科。她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找一块地方,开一片草坪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历史积淀、人文风情等等,才应该成为未来城雕规划中的依据。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71(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