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山水画色彩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王贞2025-03-04 08:45:29 来源:中国艺术报

          色彩运用是评判中国山水画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对表现画作意境、格调、气韵起到关键作用。色彩是创作者借绘画以挥洒自身思绪情感、传达审美理念的重要媒介,精妙纯熟的色彩运用技法对提升画作的视觉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无论从传统绘画理念继承还是与西方绘画技艺的交流融合出发,都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中国山水画色彩运用的技法、风格、审美特征,提炼一套自成体系的山水画色彩语言美学,为新时代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创新发展赋能。

          中国山水画色彩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画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意境从传统绘画艺术中脱颖而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笔法恰如“春蚕吐丝”,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开创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艺术风格,体现着画家对人物与山水视觉关系创新意识的觉醒。至隋唐,山水画艺术迅速发展,隋代画家展子虔以其灵动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唐画之祖”,他进一步开拓了山水画创作的创新技法,其传世之作《游春图》以俯瞰的视觉关系构图,渲染出咫尺千里的效果,令人称奇。

          但客观来看,《游春图》并不属于巅峰期的山水画作品,其色彩运用仍表现出人物画中常有的写实性与夸张性,技法运用稍显稚嫩。因此,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尚未完全摆脱人物画创作意识的影响,但其发轫作用和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启发价值不可否认。

          到唐代,山水画进入迅猛发展期,诞生了一大批山水画名家,并根据色彩风格的不同分流为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两个流派(亦称北宗山水与南宗山水)。唐代青绿山水派画家首推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和《春山行旅图》,其画作青绿重彩、古雅绚美。水墨山水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王维、吴道子、张璪、郑虔等。其中,王维的《辋川图》着色稍淡,境界素雅深远,写意风格明显。而到盛唐时期,水墨山水创作逐渐成为主流。

          五代时期,征伐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但绘画艺术创作却愈发繁荣。根据创作内容进行划分,这一时期山水画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北派山水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其中,荆浩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以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而著名,为之后的全景式山水画发展奠定了基础;关仝师承荆浩,但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超出荆浩的格局,其画作被称为“关家山水”。南派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其中,董源擅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笔墨技法富有创造性;巨然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对后世影响很大。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其意境营造和审美表达较唐代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时期的画家们不再局限于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描摹,而是更注重通过笔墨语言传达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这使得该时期的山水画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境层次和更深邃的美学内涵,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至宋代,山水画发展达到巅峰。北派山水由李成、范宽和郭熙等画家领衔,代表作有《茂林远岫图》《溪山行旅图》《窠石平远图》等。此外,由苏轼等开创的文人画派以南方山水为描摹对象,创造出一种云烟缭绕、朦胧氤氲之美感,亦对山水画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才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创作的传世孤品《千里江山图》,其延续了唐代青绿山水传统,在统一的蓝绿色系中寻求变化。画面巧妙运用赭石色作为底色衬托,使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的色彩更加鲜明绚丽。作品整体构图恢宏大气,既展现了自然山川的雄奇壮丽,又融入了生动的生活场景,呈现出锦绣般的山水意境。

          明代作为山水画发展的关键阶段,涌现出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四家”,他们在笔墨技法的创新和绘画理论的探索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清代山水画创作迎来了新的转变,既在继承历代传统上不断创新,又尝试融合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影响了近代山水画创作的美学风格。

          近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语言创新

          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主要以黑、白、石青、石绿为主,通过墨、色和线条的运用,使这些颜色与空间留白搭配,在画作的构图造型、写意立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体现出古代画家对色彩运用的理解。色彩运用不仅只限于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再现,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通过色彩语言传递艺术家的精神追求与情感体验。相较于西方油画丰富多变的色彩体系,中国传统山水画在设色上更为简约含蓄。这种看似受限的色彩表现方式却恰恰形成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色,既体现了东方美学的内敛特质,又彰显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

          近现代以来,西方绘画技法和理念的逐渐融入,对中国山水画色彩语言的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近现代画家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中。

          色彩丰富性增强。传统山水画以墨色为主,色彩相对单一。而随着对西方色彩理论与技巧的吸收,近现代山水画作品的色调逐渐鲜艳明亮,呈现出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就是一个鲜亮色彩运用的典型,其采用明亮的红、蓝、黄颜色为主色,层次鲜明、细腻生动地呈现季节更替下自然景观的光影变化,丰富的色彩让画面整体上看起来更加生动,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色彩变化表达情感心境。丰富的色彩为画家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身情感心境提供了便利。以红、粉、黄、棕等暖色调表达热烈的喜悦,以蓝、绿、紫等冷色调来表达婉转哀伤,或者通过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来表达震撼与壮美,增强视觉冲击感和艺术张力,色彩已然成为近现代画家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风格个性化明显。近现代山水画创作在用色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与传统山水画创作遵循中庸之道、在用色上保持简约克制不同,近现代画家敢于在用色上进行大胆试验创新,努力突破传统色彩理论的束缚,运用打破常规的着色技法和色调搭配方法,创造出具有个人艺术风格的色彩语言。其中,部分画家倾向于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热烈奔放的艺术风格,部分则更注重以柔和细腻的色调打造含蓄婉约的意境,部分画家习惯以冷暖色彩对比表现出空灵深远的效果。比如,张大千的《湖光山色》便是借用柔和细腻的色调营造了含蓄婉约的意境。这种个性化的色彩表达不仅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现代审美价值,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其艺术辨识度。

          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平衡

          中国山水画作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艺术,必须加以传承和弘扬。其中,色彩语言的传承与创新是延续中国山水画艺术光辉的重要基础,要求当代艺术家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尺度,在吃透传统山水画创作理论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创新用色技法,提升情感表现力,进一步拓宽山水画艺术的审美界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艺术发展贡献力量。

          具体来看,一是要尊重传统而不为传统所限。要努力在传承艺术传统的过程中发展艺术创新创造力。艺术家要汲取传统山水画创作的优秀理论,熟练掌握各项传统艺术创作技法并形成自己的应用感悟,在传承借鉴中实现对传统的超越。要在构图造型、用色搭配、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笔法技巧等方面持续深入开拓,为当代山水画艺术发展注入强劲生命力。二是要彰显个性,强化自我表达。每个人的思绪情感、感知世界的角度和表达情感心境的习惯是不同的,绘画艺术家作为以画作表达思想价值观、生命体验的创作者,不能满足于模仿与借鉴,必然要有开宗立派的决心,保持艺术创新自觉,追求独创与个性表达,注重自我风格构建,提升作品辨识度。三是要增强色彩运用能力。艺术家不仅要学会驾驭不同的色系风格,增强对色彩运用的敏感度与把控力,努力开创山水画创作新的色彩语言,还要在“以色传情、以色造境、以色明思”方面持续探索,通过观摩大师作品和吸收外来经验,不断深化对色彩运用的认知,努力实现画作色彩色调运用与情感韵味表达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74(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