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漏算与机缘——当绘画邂逅AI

      作者:代大权2025-05-12 07:56:15 来源:美术报

        人千算万算总会有漏算,机器则如何算也不会漏算,恰恰是没有漏算让编程机器思维成为漏算,艺术实际正是漏算,在必然中发现偶然,在肯定时展示否定,在一般处看到特殊。而偶然、否定、特殊决定了漏算的意义与价值。

        人人都可以见到痕迹,但只有刑事侦查与艺术表现才懂得痕迹的真切价值,并从痕迹的价值中找到意义,前者从理性上利用痕迹建构逻辑,后者从情感上利用痕迹展开表现,无论重复痕迹,还是模仿痕迹,都是在消解衰弱痕迹的价值与意义,是消减思想与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匠人与艺术家的区别正在于此。

        艺术从发生到结束,都是从痕迹到符号再到节律,最终成于表现。节律是画家调适痕迹与符号的具实行为,意念与情感让节律自洽,法度和规则给节律以尺度,隐显与软硬相互渗透融合后形成表现,表现的三个重要条即痕迹、符号和节律,它们的共同作用,让表现有情有景,引人入胜,让表现有血有肉,骨体自证,《论衡·祸虚》中所说“天命之符,见于骨体”,就是每幅画作背后,都有见画家的骨体,画家是藏不住的。符号的背后是动机,动机决定符号的命运,或者弃用,或者担当,符号一旦与动机结合,它就不再是客观的存在,而有了主观的意图,也就是有了表现的生命。

        节律控制在时间与空间的环境之中。

        唯形式的强调节律,唯符号的强调概念,唯痕迹的强调技法,都因顾此失彼偏颇一端而形单影只,很难让表述体现出艺术语言的魅力,而只有把三者相依互动最终融为一体的,是抓住了表现的核心,抓住了语言的意义。所有人工智能的基础都是数字与数字的组合方式,也都是痕迹与痕迹的组合方式,数字从0到9编辑到无穷,痕迹从无到有表现到无尽。

        优秀的科学家对数字的敏感,与优秀的艺术家对痕迹的敏感是一样的,将前人已形成表现风格的痕迹当做自己表现的语言,从根本上就缺失了创造性,后面符号的认定与节律的组织,都按照痕迹的逻辑重复,形成表现的逻辑重复,都无法生成新的认知与想象,重复中的重复形成思想的闭环,从艺术的语言,到艺术的表现,到艺术的思想,都不可能具有创新性,都不提升艺术的价值,也都不具有时代的意义,这是大多数艺术家在认识上的短板。艺术家大多学养有限,常常因过人的一技之长而名世,很少有因一思之长而名世。

        世界对艺术大家的判断,是对其创造性的判断,不断否定过去,不断探索未知,只有如此,艺术才不仅仅肯定过去,而更在追求未知,为人类思想的进步提供形象的可能,艺术的价值不在社会对艺术家现实的肯定,那是权力或市场庸常的肯定,而对其不现实的肯定则必须放在历史的坐标上,在时间与空间的比较中,才能形成具有智慧和前瞻的肯定,所以现实中的艺术大家可以进入日常生活,却并不理所当然地进入艺术史,能进入历史的大家,都是一生都在创造的大家,都是在现实中无法确认的大家。算力、算法、数据摡括了人工智能,痕迹、符号、节律摡括了艺术表现。算力是思想的痕迹,算法整合了符号,数据重组了节律。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即世界”强调了语言的认知与维度,艺术的进步即语言的进步,变革艺术语言产生的痕迹、认知的符号和重组的节律,才可能有艺术新的主张与理念,不从痕迹的变革着手,重复历史与已有的痕迹,就不可能对符号有新的认知,对节律有新的重组,因此,有人说笔墨等于零,是让痕迹归零后去再认识,是以变革痕迹的思想作为变革基础算力的思想,很多人以为“等于零”说的过于绝对或偏执,但从零起始,从零起步的再认识再实践,确是对艺术创造性的肯定与坚持,当绘画邂逅AI,绘画又得从传统的表述方式上归零,去再认识,再起始,以人为本,辩证认知,肯定创造。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9(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