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生何以变成了“秀写生”

      作者:肖亚平2025-05-12 07:57:16 来源:美术报

        刘文西画陕北老乡

        在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当今时代,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秀”:秀美食、秀恩爱、秀旅游、秀美貌、秀财富……无所不有。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美术界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绘画方式——写生,却被某些组织、个人“秀”得过了头而令人倒胃口。

        打开手机,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不时会出现“全国名家赴XXX写生”“世界级艺术家走进XXX写生”……等等标题,名头大得吓人。仔细看写生画家名单,除几位二三流的知名画家,许多人不知是何方神圣。有些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视频、图片,满眼是一排排画家们与“全国名家赴XXX写生”的红色横幅合影,与宾馆门头上“热烈欢迎全国著名画家下榻我馆采风写生”电子显示屏的合影,还有一个个画家作画的架势照、行头展示照、观众围观画家的场景照……。这让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曾从资料上看到的几张老照片: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风眠、陆俨少等国画大家赴新安江水电站、舟山渔港等地写生时的朴素场景,还有衣着极其简朴的著名画家刘文西百余次赴陕北,坐在黄土高原上默默写生的感人画面……虽然这些写生照上看不到任何“著名”“名家”“世界级艺术家”之类的字眼,但中国美术史上却从未失缺他们的名字和成就。对比之下,前者相形见绌,令人啼笑皆非。而著名老艺术家们的低调、纯朴和务实,让人肃然起敬。

        当下某些绘画写生为何变成了“秀写生”?其实也不难理解。对某些想方设法挤进“全国名家”“世界级艺术家”写生行列的画家而言,不仅满足了虚荣心,也可以此狐假虎威,沽名钓誉,并向藏家暗示:我进入全国名家行列了,甚至是世界级艺术家的行列,那么,以后的画价自然会增加一个或两个零;对组织写生活动的画家而言,可以向外界含蓄的默示:我与全国名家、世界级艺术家有人脉关系,近朱者赤嘛,我的作品也应该很牛;对某些接待画家的宾馆和写生基地来说,自然而然就有了做广告的足够底气和炫耀的资本:全国名家、世界级艺术家来我们这里吃住和写生了!最终名利双收。由此看来,各方人群的不同目的和欲望,是最终将绘画写生演变成“秀写生”“写生秀”的催化剂。

        前几年,我的故乡大西北某地市级美术馆曾主办了两次“全国水彩名家作品邀请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按说故乡的主办单位数次邀请我邮寄作品参与展览,我理当义不容辞。但我还是婉言谢绝了。因为我看到“全国名家”四个字时,顿时觉得脸红。我一个平平泛泛的水彩爱好者几斤几两,自己心知肚明,与“全国名家”的字眼实在是沾不上边。

        我非常赞赏那些从不拉大旗作虎皮的写生活动,其中“我爱水彩论坛”坚持几十年主办了20多次、每次有数百人参与的水彩写生活动。其参与者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影响力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写生活动有国内知名水彩画家担纲,却从不以任何噱头唬人。他们低调做事,高质量收官:写生示范、作品点评、学术讲座、展览交流……让参与写生的美术爱好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也更钦佩那些经常在各类媒体上播放写生过程,展示完整或不完整的写生作品及作画步骤的画家们,他们让美术爱好者受益,让观者或多或少获得美的熏陶。

        写生本来就是画家直面客观对象,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记录感受,锤炼技法,积累创作素材的一种绘画方式而已。心静如水,默默耕耘,不断探索,在感受和表现自然美、生活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绘画水平,应该是每一位画家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在媒体上如实报道写生活动,非常必要;亮相画家写生的阵容和场景,这种仪式感更是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一群志同道合的美术工作者平平常常的写生活动非要冠以“全国名家”“世界级艺术家”的大帽子,进行名不符实的拔高、渲染,以此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就实在不妥了。借写生之名,将其变味成“秀写生”,有违艺术的本源和写生的纯真性。可以说,美术界这种浮躁、虚夸之风的盛行,对画家个人还是对我国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86(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