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李雪梅
【一线讲述】
我承担的《文物中的法治文明》是中国政法大学课程思政重点建设示范课。古代法治文物是当今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的资料宝库,但由于知识、观念的隔膜,今人对传统法治文化颇感生疏。以直观、生动的法治文物阐释古代法治文明的发展演变,可以弥补文献文字的枯燥和知识隔膜的缺憾,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文物是文明的物化表现和载体,法治文物也以其独特的品格,彰显着中华法治文明的传统和底蕴。如何让传统法治文物活起来,如何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既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课程第一个单元是引发学生对法治文物的关注与思考。课堂上要求学生分享的主题是:哪个博物馆令你印象最为深刻?在哪个博物馆见过法治文物?中华法系可以通过哪些文物展现?通过课堂互动我发现,尽管当下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但很多同学还停留在观赏宝物的猎奇阶段,很多文物所具有的丰富历史信息往往被忽视。
在讲授单元中,“度量衡与法治”和“獬豸形象演化与法律观念变迁”给学生的启发最大。以往人们研究传统法治文化多偏重于古代刑具、法典,但在传世和出土文物上,礼制、食货、行政、民生等相关内容更丰富多元。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们渐渐明白了作为国家形象工程的法治文物,如度量衡器、货币、契约等,往往是国之“公器”,正如《慎子·威德》言:“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
传说中的独角兽——獬豸,对法学院校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然而古今獬豸的形象却千差万别。早期獬豸和常见的羊、鹿较为接近,具有拙朴写实的特质。到明清时期,獬豸的形象呈现龙形化趋势。史籍对獬豸形象的描述,多是为制作法冠——獬豸冠作铺垫。冠服上的獬豸形象,也经历了从简单具象到复杂神化的历程。虽然獬豸的样貌不断变化,但其秉持公正的核心理念恒久未变。
在有一定知识储备后,我便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寻古、考古、释古。通过对古代刑制起源、度量衡与大一统法治、印信与权威等专题的讲授分析,同学们发现,原本枯燥的概念、陌生的制度因具象于一件件文物之上而变得鲜活生动;从物的角度追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生成演变,充盈着新知、新趣;每一件法治文物的诞生和辗转流传,都肩负一定的使命。它们或是制度的化身,或是制度实施的载体。因为它们的存世,古代法治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结构框架,得以建构、复原。
我在教学中所遵循的方法大致有三。一是坚持学术品质,培养扎实学风。通过以物论史、左图右史的形象化教学和亲和性学术训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二是重视人文情怀的熏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励学生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养成正确的文明观、世界观,从传统中寻找力量。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辨能力,带领学生在亲近古代法治文物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激发爱国报国热情。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而言,课堂教学仅仅是起步。我们建设了相关主题的虚拟博物馆,于2019年元旦正式上线。该博物馆致力于以专业视角和精美图像,以“格物明法”的方式复原、解读中华法治文明发展演进历程。人们在博物馆所见多为孤立的文物,而“虚拟博物馆”将散见于各处的法治文物进行体系化分析排比后,单件、专题类文物在法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得以揭示,每件文物的“小制度”可汇聚成解读传统法治文明的“大智慧”。这也是将课堂学习转化为日常学习、长期学习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