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老宅中存关帝庙公井:距今约700年历史

      作者:张宁江2014-08-06 08:20: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热闹非凡的万寿宫商场旁,有一条历史悠久的小巷——棉花街,当从报纸上得知《寻找南昌记忆》活动正在征集线索后,家住棉花街11号的邓先生立即给本报拨打电话,透露自己家院内有一口古井,同时还有两块有不同年代的石碑。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棉花街探访这座距今700年历史的“关岳庙公井”,通过古井及石碑上那百余家店铺名,追寻一段繁华的传统老街历史。

          明朝棉花街的名字叫“棉花市”

          说起棉花街,老人们更愿意叫它棉花市,追溯起源得从明嘉靖年间说起。那时南昌手工业发达,当时南昌管辖九个县,九个县的农民种了棉花后,都会拿到这里交易,因此形成了古代南昌很有特色的棉花交易市场,“棉花市”之名由此而得。

          棉花市里设有大量手工作坊,大批弹棉花、印染棉布的手工艺人开始向这里聚集,也让棉花街由只卖棉花的市场,开始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棉花产业为主,同时存在棉织品生产、加工的特色商业街,云集了棉纱、客栈、钱庄等商号,街市热闹非凡。

          据《南昌地名志》记载,清代中期经营棉花的店铺鳞次栉比,棉花街成为南昌一条颇具影响的商业街。民国时期这里还诞生了一家规模很大的南昌染织企业老字号——福聚祥,后来改为南昌染织一厂。

          老宅里保存着一口“关帝庙公井”

          在棉花市东口,以前坐落着南昌唯一一座关岳庙,而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巨变,这儿已经成为棉花市小学。能够让人想起关岳庙的,或许就是棉花街11号居民邓伦焕家中的一口古井——“关帝庙公井”。

          据邓先生介绍,这口井大约距今700年历史,连南昌史志上都有它的记录。在古井上方有两块重修水井的石碑,一块是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时商家捐款的名录及捐款数,一块是民国辛酉年冬月所立,同样镌刻着捐款商户的名号及捐款数目。通过两块石碑上的文字记录,可以看到很多商铺名,和不同年代所用的货币单位。光绪年间商户捐款时货币单位是“文”,而民国时期商户捐款则用的是洋元。

          由于石碑保存完好,记者可以看到清晰的街道名以及商铺名称。如光绪八年,“万合磨坊捐5000文、合昌米店捐款4000文、同大盐店捐款2000文”;民国辛酉年,“邹怡泰捐洋十元、郑聚茂捐洋十元、昌记捐洋三元、周大生捐洋三元”。

          采访中,邓先生告诉记者,当年所有商铺的用水全部取自这口井,在他印象中井大约有十几米深,井水很清澈,原先井口有一个防跌落的井套,在抗战时期井套被挪走建工事了,而上世纪90年代时因为一个孩子不慎掉入井中,为了防止意外再次发生,此后就用一块大石磨将古井的井口盖住。“2006年6月,南昌市文物部门发布了我市首批26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这口古井就被登记在名单中。”邓先生表示,这口古井的历史算是首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处文物了,他希望通过这两块石碑和一口古井,展现出百年前南昌兴盛的传统工商业老街历史。

          征集范围:

          建国以前能反映南昌地区文化历史的文物古迹和遗存,解放以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特别珍贵的也可纳入其中。具体类别为:

          1、南昌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有价值的文物信息线索。

          2、反映南昌地域变迁,各历史阶段城市风貌、城市建设的老照片、旧地图、史志文献及影像资料。

          3、反映南昌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等历史人文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

          4、其他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资料和照片。

          征集方式:

          1、南昌市“寻找南昌记忆”活动办公室地址: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丰和北大道269号南昌日报社16楼社会新闻部;

          2、联系电话:(0791)86865271 13970907842;电子邮箱:27667769@qq.com;邮政编码:330038。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0(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