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美术教学的“视觉笔记”

      作者:黄海怡2024-03-18 08:14: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视觉笔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近几十年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和沟通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觉笔记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使得它在现代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视觉笔记”概念也首次出现在了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并在不同学段、不同任务中提出了相关的应用要求。

        视觉笔记,也称为视觉日志,是一种图文结合的记录方式,它既是一种笔记工具,也是一种笔记方法。运用于美术教学的视觉笔记形式多样,常见的有绘画日记、手抄报、思维导图,还有新兴的研究日志、涂鸦笔记、知识地图、电子化视觉笔记等。

        视觉笔记重在将自我感受、想法以及思维过程等进行可视化记录,具有视觉性、图文结合、过程性、思考性、灵活性等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课程核心素养及视觉素养。视觉笔记是全脑思维的训练工具,能够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全局性思维及迁移性思维。同时,视觉笔记的涂鸦性质及个性化特点能够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并为表现性评价提供充分依据。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将视觉笔记以不同的形式有机嵌入“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六个具体的美术实践活动环节,并根据不同课业类型的需要,灵活调整视觉笔记的使用形式和方法以达成教学目标,切实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校刊封面设计”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研究日志贯穿学习全过程。首先,在主题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快速的头脑风暴,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到两个小方向进行初步调研,将多渠道收集的资料素材整理于日志中,通过梳理确定最终继续深入的方向。

        在欣赏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优秀的封面设计案例,并将案例、分析结果及想法记录于研究日志中。在技法和构思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研究日志中对感兴趣的技法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验,并记录当下的想法、困惑。而后根据前述调研和实验的积累,针对设计方向进行草图设计及实验。在此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与教师、同学进行积极交流,并根据交流反馈的结果对草图或设计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在创作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设计创作的全过程,以及与教师、同学交流后的反馈建议。

        在最后的展评环节,学生需将所有日志汇总成个性化作品集,与最终成果一同展示。此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研究日志对最终的设计作品进行介绍,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评价。最后,学生回顾研究日志,根据评价单对本次学习进行评价、反思及总结。

        从上述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视觉笔记或视觉日志记录了学生设计创作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素材收集的习惯和能力。笔记的使用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创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调研分析的能力。此外,还能够清晰地展现学生的设计灵感与方案的来源及思考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笔记中的思维可视化呈现促进了学生与教师间的有效沟通,教师能够通过研究日志的记录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为学生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同时也为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提供了更加具体客观的依据。

        视觉笔记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是灵活而广泛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课业类型及不同环节的教学需求,结合不同形式视觉笔记的特性灵活组合使用,以发挥视觉笔记在美术教学中的最大效益。不仅如此,视觉笔记还能延伸应用至更大范围,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赋能。但不论使用何种形式,教师在应用视觉笔记进行教学时都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强调视觉笔记重在表达想法,而非艺术;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而不是将视觉笔记流于形式;再次,教师应明确视觉笔记的评价标准,同时避免以绘画技巧作为视觉笔记质量的核心评价标准,应重点关注视觉笔记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创意性等方面,以及学生在视觉笔记中体现出的思维过程、理解深度、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迁移性等方面;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交流视觉笔记,思想的碰撞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概念和问题,同时帮助学生生成更多创意和想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创作视觉笔记,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64(s)   9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