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进乎道”艺术价值和文化含量

      作者:汲平2010-01-05 16:06:12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一幅中国画作品,其艺术价值高低在于文化含量的多少,文化含量越多,艺术价值越高,反之亦然。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究竟怎样来认识所谓的“文化含量”呢?

          在通常的观念中,文化含量是与技术含量相对立的,要想增加文化含量,必须削减技术含量,如果专注于技术之事,必然减弱了文化含量。所以,一般认为一位画家,文化修养第一,绘画技术第二,缺少文史、哲理、书诗修养的画工,其绘画的技术再过硬,也不可能创出具有较高文化含量的艺术作品来,而富于文化修养的文人,游戏翰墨,草草逸笔,也能创作出具有很高文化含量的艺术作品来。其次,一幅绘画作品,不能仅止于运用绘画的技术或称绘画语言来完成,而必须用书法的、诗文的技术、语言来配合绘画的技术、语言来完成,是为诗、书、画、印的“三绝”或“四全”,由于掺入了绘画之外的文化因素,自然,也就相应地“挤出”了绘画本身的一些因素,它的文化含量就高,否则,全部都是绘画的因素,它的文化含量就低。

          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价值——文化含量”观,唐宋的绘画,尤其是画工画、院体画,一段时间认为便只是“落后”的“再现”的艺术,“只有工艺的价值而没有艺术的价值”;而明清的绘画,尤其是文人的写意画,便是“先进”的“表现”的艺术,因为文化含量大于技术含量,所以,艺术价值也就高于唐宋的画。

          然而,这样的认识尽管有它的道理,却是十分片面的,偏颇的。因为衡量一个人,画家也不例外,文化修养是不是高?“学历”只是一个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全部因素。古往今来,文人无行乃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这些人读书不可谓不多,但是否可以称得上有文化修养呢?而一个人,有高度敬业的精神,有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则即使他读书不多,也可能具备高尚的文化修养。

          其次,各行各业,绘画也不例外,都是以“技进乎道”即高超的本专业技术来体认文化的精神。庖丁解牛,技进乎道,是片面的“文化含量”论者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范例。但恰恰是这位庖丁,他的主要精力乃至全部精力,都是用在研究宰牛的技术,而没有分心于所谓的“文化修养”,所以能技进乎道。至于那些远庖厨的君子,尽管有着丰富的文化修养,如果让他们来宰牛,缺少了技,或者技不过硬,是很难进乎道的。

          回到绘画的问题上来,唐宋的画工,即使缺少“文化修养”,但他们以刻苦的钻研掌握了高超的绘画技术,并以敬业的精神用这高超的技术来塑造真、善、美的艺术形象,体认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精神,尽管他们没有运用“三绝”、“四全”的形式要素,但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文化含量是高还是低呢?艺术价值是高还是低呢?诚然,如郑板桥等文化人所创作的“三绝”、“四全”的绘画作品,从多元化的角度,也自有它们的文化含量和艺术价值,但如果即使不是作技术含量的比较,而是从文化含量上来作比较,显然,也应该认为莫高窟的壁画和《清明上河图》更“先进”、更有价值。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8(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