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8-03 10:38:04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中华民族古老悠远,中华文明灿烂辉煌。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宝库中,金属工艺是其中最为典雅华贵和时刻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精美篇章,而金银摆件技艺则是金属工艺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
中国的金属工艺最初是从青铜工艺起始的。青铜工艺是金属工艺中众多品种中的一种。中国金银器制造工艺也是金属工艺中众多品种的一种。中国古代金银器富丽堂煌,光彩夺目,千年的黑暗掩盖不了她灿烂的光芒,她既是财富的象征,又是高超技艺和精品艺术的完美凝聚。在中国金银器制造工艺中有一个主枝就是“金银摆件技艺”。金银摆件技艺正是中国金银器制造工艺中最典雅华贵,最完美成熟的技艺。
要想了解金银摆件技艺的起源、传承和创新,就必须首先搞清中国金银器的起源、传承和创新,因为金银摆件技艺就包含于中国金银器制造工艺之中。
一、关于金银摆件技艺的起源和传承
打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之后,进入了铜锡合金制作青铜器的青铜工艺时代。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古朴庄重,精美典雅。青铜工艺,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是中国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第一个光辉灿烂的历史时期。而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正是由青铜工艺发展衍生而来的。
1、中国金银器制造工艺起源于商周时代。
我国商代就有了青铜器的制造,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到了周朝,青铜工艺已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的祖先运用高超的冶炼浇铸技术和雕凿刻花技术,制造出了花纹精美的食器、酒器、烹饪器、编钟乐器和青铜兵器。随着青铜器装饰技艺的发展,又产生了“错金银”“鎏金”“贴金”“裹金”等等金银工艺。我国古代制造金银器的历史是很早的,对金银这两种贵金属的认识和使用也是很早的。据古书《禹贡》记载,有所谓“唯金三品”之说。古时把金银铜并列为金属三品。殷墟武官村大墓曾出土有环状金片;西周古墓出土的条形、圆形、人字形、三角形等金片,以及包在铜胎上的金泡和金兽面;寿县春秋蔡候墓出土的圆形或长方形金叶,表面还压有花纹;战国时期更出现了错金器。足见制金技术已逐步提高了。制银工艺在战国时期也发展起来了,除与金丝合用作为“金银错”外,还单纯用金银制作器皿和工艺品,如随县出土的金杯、金盏;辉县固围村出土的缕花银片,以及银制小人等。由此可见,在商周时代,我国已产生了初级金银器制造工艺。据《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则海中蓬菜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这反映了金银器在汉代的使用,不只是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而且还认为具有延年益寿,封禅成仙的迷信含义。在《太平广记》中记载有汉光武皇后弟郭况“累金数亿,家童四百人,以金为器皿,铸冶之声,彻于都鄙。”足见当时贵族制造金银器皿的风气很盛。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单流银盒和铜胎鎏金的长信宫灯,在地下埋藏了二千多年,但至今仍然闪闪发光,光彩照人。长信宫灯其做工之精美,构思之巧妙充分显示出我国汉代金银器工匠高超的制作技艺。长沙五里牌和五一街的东汉墓出土的银碗,银调羹等都制作极其精致,足见当时金银器制造工艺水平之高。
2、中国金银器制造工艺兴盛于汉唐时代。
在春秋战国未期和汉代初期,我国错金银工艺已发展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西汉时期的香炉是错金银工艺的代表之作,上面错金银的线条纹路,清新自然,体现了流动的美感,既有几何图案的严谨,又有无穷变化的清新活泼。在汉武帝时期,由于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西方的金银器和金银制造工艺涌入中国,受波斯、罗马、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有了极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完美的生产制造工艺。至此,我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已完全脱离青铜工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汉代的金银器,主要是制作各种装饰用品。1980年江苏邗江县甘泉汉墓出土了大批的黄金首饰,其中有金胜七件,制作甚为精美,有一对金胜重七克,由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和圆形组成,圆形凸起如球面,圆心用掐丝镶嵌绿松石,外有小金珠组成一圈联珠纹。小金珠的多面反光,形成金碧辉煌的效果。
1966年曾在西安南郊沙坡出土汉代小金灶一枚,上有“日利”二字,器物只有指尖大小,但灶上釜中的米粒却历历可数,制作极为精巧。
1965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是一件杰出的金银工艺品。车饰长26.5厘米,径3.6厘米。竹管状,表面有凸起的轮节,使车饰分为四段。用金银装饰以狩猎为主题的花纹,并嵌有圆形和菱形的绿松石,装饰精巧,色彩华美,动物形象刻划得十分生动灵巧。这件金银错铜摆件充分反映了汉代金银错工艺的卓越成就。
到了唐代,中国金银器工艺,发展到了璀璨多姿,华丽精美的高峰。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已分为“官作”和“行作”两种。“官作”就是官府的金银器制造行业,属少府监中尚署直属的“金银作坊院”;“行作”就是金银行业工匠所作,即为民间经营。白居易诗:“银生楚山曲,舍生鄱溪滨,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辛苦,披砂复凿石,矻矻无冬春”。以出土文物和诗句相印证,可以推测古代金银的制作最早发源于我国南方。当时的扬州就是金银器的重要产地。唐代的宫廷和民间都盛行金银首饰和金银器皿。金银器已经普遍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当时全国有金坑、金场十四处,银场五十六处。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产银地有陕州(今河南郏县),宣州(今安徽宣城),润州(今江苏镇江),饶州(今江西鄱阳)、衢州(今淅江衢县)、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处。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方法很多。据《唐六典》记载,金的加工方法就有十四种,即销金、柏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等。从出土器物中可能看到,唐代金银器制造技艺主要是采用锤打法,同时运用了切削、抛光、焊接、刻凿、铆、镀等多种生产技艺,唐代晚期金银制造工艺已完全成熟。唐代工匠采用的这些古老的制造技艺和生产方法,至今仍然被我们现代的工匠艺师们采用,江都的老艺人和青年艺师在制作金银摆件时就完全运用了这些传统的生产方法。
唐代金银器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向皇室作贡品。《旧唐书、文宗本记》明文规定:“敕应道诸进奉内库四节及降诞,进奉金花银器”。据记载,在一年四节和皇帝的生日,各地官员所贡金银器的数量大得惊人。唐朝文宗时,淮南节度使王播一次进奉“大小银碗三千四百枚”。这个淮南节度使就是扬州节度使(见《旧唐书·王播传》)而唐代皇室利用这些贡品又作为功臣的赏赐,或作为对外交往的礼物。在唐代的长安,东西两市就有许多金银商店,称为金银铺,金银行或金肆,交引铺等。而当时的扬州,则已成为金银的贸易中心。
唐代的金银器,建国以来出土甚多,大体以陕西西安(即当时首都长安)为中心。1987年,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器。其中有一套金银制作的宝函,共八件,一层套一层,最里面是一个纯金制做的小塔,金塔小巧玲珑,金碧辉煌。打开金塔以后发现里面供奉着一段白玉做成的释迦边牟尼佛祖的手指,这是一个仿制的舍利子,而真正的佛祖舍利则在地宫的另一个角落发现了。法门寺地宫中还出土了香囊、茶具、双环十二轮鎏金银器仗等许多金银器。法门寺金银器的制造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是唐朝国力强盛的标志。
1958年在耀县柳林曾出土碗、盘、碟、托、杯等。1963年西安沙坡出土碗、杯、壶、盒、薰炉等,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大量银器达二百三十件,有碗、盘、盆、壶、罐、锅、盒、薰球等,特别是金银摆件“舞马衔银壶”技艺高超,做工精美,反映了唐玄宗时舞马宴会的盛况。1982年在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了唐代银器九百五十多件。特别是涂金龟负“论语玉烛”是一件奇特的金银摆件,玉烛的座是银龟,背负园筒,上刻龙凤和卷草,并有“论语玉烛”四字。这是罕见的古代行酒令的器具。唐代金银器的造形多种多样:碗,多作六曲,六棱、八曲、八棱。杯多作高足,环耳。银薰炉更是设计精巧的珍贵银器。在唐诗中,有许多咏颂金银器的诗句,如韩愈:“金炉香动螭头暗;李商隐“金障既特设,珠帘亦高褰”。白居易“珠箔银屏逦迤”,李白“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
宋代的金银器以酒具为主要特色。1959年,四川德阳孝泉镇清真寺出土宋代银器117件。有银瓶、银碗、银执壶、银勺、银尊、银杯、银茶托、银博山炉、银薰炉、银盒、银钗、银饰等。银盒盖刻有双孔雀,外饰缠枝花,盒缘用四纹装饰,制作十分精美。
明代的金银器制作更加精美,运用了编、织、盘、辫、码、拱等多种制作技巧。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是明万历皇帝的金皇冠,是用金丝编织而成,做工极其精细,代表了明代金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种金银饰品和制作极其纤巧的亭台楼阁,也都是工艺水平极高的代表作品。
更值得赞赏的是明代的“宣德炉”和“景泰蓝”。明宣宗三年,工部为适应宫廷和寺庙作祀祠或薰衣之用的需要,利用从南洋所得风磨铜铸造一批小型铜器,称为宣德炉。用铜数万斤,作为镶嵌的金六百两,银二千多两,采用鎏金、渗金、金屑等方法,合金冶炼、制成青绿、黄褐、古铜等多达六十多种颜色。鎏金色有局部上色,浑金则形成碎玉、雪片、雨点等各种斑点,呈现金属色泽美。其造型多参照古代铜器和瓷器样式,并加以变化创造,丰富多彩。如耳有五十多种,有冲天耳、桥耳、色耳、螭耳、如意耳、环耳、连珠耳等。边有二十多种,有回纹边、放边、百折边等。口有十多种,有平口、侈口、反唇口、卷边口等。足有四十多种,有园足、乳足、马蹄足、象鼻足、环足等。可谓集各式造型之大成。景泰蓝,是明代产生的一种奇特的金属工艺。因为这种工艺起源于景泰年间,使用的釉料多为蓝色,故起名为“景泰蓝”,其真正的学名应为“铜胎掐丝珐琅”。在铜胎上掐丝烧制珐琅。这种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有之,如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宝剑,柄上就嵌有珐琅釉料;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收藏的我国唐代的铜镜,镜背花纹就涂饰有各色珐琅。这说明我国金属工艺运用珐琅的历史是悠久的。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工艺未能继续发展,而到了明代,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繁荣和昌盛。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形、纹、色、光”四个字上,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第一是有好的造型,第二是优美的装饰花纹,第三是华丽的蓝料色彩,最后还要具有辉煌的镀金光泽。在明朝除了万历以外,各代几乎都有大量生产,尤以景泰年间制作最为精美,最为著名。明代的工匠艺师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也为人类创造出了这种前所未有的流芳百世的精美工艺。
清代的金银器更是发展到了典雅华丽的顶峰。在康乾盛世之时,全国各地的金银器生产非常兴盛,各地官员向皇室进贡的金银器多不胜举美不胜收。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初八,两准盐政李质颖一次进贡珐琅制品即有15类30件之多,其中有宝座、卸案、卸塌,屏风等大件均存放在养心殿,园明园等处。还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为数众多的桌灯、天球、瓶罐、观音尊等等金银制品。故宫珍藏的金银摆件“天球”,是乾隆年间制作的一件工艺高超精美绝伦的金银摆饰品,她共用黄金2746两,珠宝3242颗,组成300多个星座,运用了金丝镶嵌,雕凿刻花、烧蓝镀金等等各种工艺手法,她集历代金银器制造工艺和景泰蓝工艺之大成,她代表了中国金银器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是历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最高峰。她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历史和文明的印记。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无论王朝如何更替,无论岁月如何流失,都永远磨灭不了金银器工艺的璀璨光辉,永远掩盖不了她不灭的金光。
二、江都金银摆件技艺全面传承了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
江都金银摆件技艺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生产制作方法,还是从工艺特征,各个方面都说明,江都金银摆件技艺完全传承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江都金银摆件技艺正是扬州金银器制造工艺的代表之作。通过了解江都金银摆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1、历史渊源
江都为古邑名,西汉开始建县,它的治所自隋朝以后直到解放前夕一直设在扬州,清代至民国年间,扬州称江都县。所以江都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与扬州一脉相承同一渊源。
公元前153年(西汉景帝前元四年)置江都县,自隋朝至明清,江都历代建制远离有变更,先后隶属广陵郡治、扬州州台、扬州府治。解放后,析扬州城、郊置扬州市,江都县城始从扬州城迁至仙女镇(1996年5月—2005年5月曾改名江都镇);1965年,江都县又析出邗江县;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江都撤县建市。
江都金银摆件技艺是中国古代金银饰品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据《国宝大观》云:“江苏邗江(时为江都)江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有‘广陵王玺’金印和十余件制作非常精细的小金饰件。从这些出土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诸如锤揲、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金细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版,338页)刘荆墓出土的大量金银饰品,如镶嵌松石的金皇冠,镶嵌水晶泡的金圈和镶嵌琥珀的九子奁盒等,说明汉代江都金银镶嵌和珠宝漆器之结合已相当华丽精巧了。当今江都金银摆件技艺正是一脉相承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工艺。
唐代是我国金银制作的繁荣时期,“而当时的扬州,则已成为金银的贸易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史》208页;知识出版社,1985版),扬州的金银饰品工艺有了新发展。由于上层社会大量使用金银器,金银细工非常出色,除首饰外,发展了錾花金银器。器物造型规整而有变化,杯、盘、碗口多作凌花形。在造型优美的器物上,錾出点、线、面构成的装饰纹样,与金银面的光泽相映增辉。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淮南节度使王播自扬州入朝,进奉“大、小银碗三千四百枚”(见《旧唐书·王播传》),可见扬州当时金银业之盛。唐代扬州是国内著名的经济都会,许多大型的手工业作坊星罗棋布,《新唐书》并对扬州的金银器制造等手工业有专门记载。1983年8月,在扬州市三元路建设工地出土了一批唐代金首饰,其中以镂空的金栉尤为罕见。金栉系用薄金片錾刻而成,栉背满缀花纹,下部成梳齿状,主体纹饰为奏乐飞天和蔓草纹,边饰为莲瓣纹、联珠纹、鱼鳞纹、蝴蝶缠枝纹,雍容华贵,细密繁复。线条细如蚁足,需借助放大镜方能明辩,具有盛唐金银纹样的典型特征,足见金银品制作技艺之精。唐代民间以金银玉器作为佩饰物,亦开风气,杜牧在《扬州三首》诗中所作“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等描绘,可见一斑。他的“九里十三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之说,更是盛赞扬州之富、妇女装饰之美,也凸现了扬州金银器制作工艺在他心目中的突出地位。
宋、元之际的扬州,在经历多次战乱的劫难后,金银饰品等手工业仍有缓慢发展,技艺继续提高,新的品种增多。至明代,因为改变了元朝手工业者奴隶的身份,艺人积极性提高,金银饰品等传统手工艺品扩大生产后,行销全国各大商埠。明正德以后,欧洲商人常常用白银收购扬州精美的手工艺品运往欧洲市场,刺激了民间手工艺的发展。
清初,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两淮盐院驻地,两淮盐产占全国之冠,康、雍、乾三代盐业赋税几占全国商业税收之半,经济发达使扬州一度繁荣。当时俗尚华美,富商大贾“饮食器具,备求不巧”,市民佩戴金银首饰成风,故首饰店铺甚多。《扬州画舫录》卷九有“翠花街,一名新盛街,在南柳巷口大儒坊东巷内,肆市韶秀,货分队别,皆珠宝首饰铺也。”
民国年间,作为消费城市的扬州,金银首饰盛行,近30家银楼、银店大多集中在商业闹区与新盛街毗邻的辕门桥一带,当时仙女镇(今属江都市)也有中小银楼13家。
解放后,国家对金银实行统购统配,扬州、江都银楼业大都改行。1971年,国家轻工业部部署恢复发展出口首饰生产,翌年仙女镇筹建江都金属工艺厂,从此江都金银首饰工艺开始了新的飞跃。
江都金属工艺厚积而薄发,一批技艺精湛的工艺师汇聚在一起,他们以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创作了一批优秀金银首饰和金银摆件。从首饰《九连环》、《牛头戒指》到金银摆件《仿唐战马》、《汴河客舟》、《阿拉伯银帆船》、《银镶腰刀》、《鹿拉凤车》、《九龙酒具》等,品种逐步形成仿古文物、人物、动物、舟船、杂件等5个系列,这些作品全部采用传统的锤揲、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錾花等金细工工艺,于庄重古朴中抒发时代气息、于玲珑华丽中显示出自然风貌,被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誉为“全国一流”,“代表了南方实镶工艺的最高水平”。
1974年,金银摆件《九龙酒具》问世。此后,仿汉金银摆件姐妹作品《地动仪》和《浑天仪》问世,相继赴香港、北京展出,轰动京师中外瞩目。香港《文汇报》说“这次展出的《地动仪》是一件手工精巧的金丝宝石镶嵌的工艺品”,“每条龙的银球跌到蟾蜍嘴里,便会奏出悦耳的音乐,既是工艺品,又是精巧的音乐箱”。香港《今晚报》、科威特《新闻报》和北京《天文爱好者》也都以专文介绍,赞美“用730粒宝石镶成的《浑天仪》价值连城”,“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精彩的文物复制品”(《扬州工艺美术》240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版)。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等相继观看后连连赞好。作品照片被收入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资料选编》,并被《人民画报》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邓疑超等中央首先于1979年8月16日接见了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江都设计师杜方参加了会议,并获接见、合影留念。特别是青年工艺师方学斌在学习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先后设计创作了金银大摆件《汴河客舟》《鹿拉凤车》《郑和宝船》和《皇城大唐马》等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得工艺美术百花奖。
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傲雷·一兰》摄制组慕名来江都制人公傲雷·一兰佩带的珠宝镶嵌镀金刀鞘,传为艺坛佳话。金银摆件《龙凤呈祥》豪华富丽,被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摄制缚选作第10集“溥仪婚礼大典”中的特写镜头。
蜚声海内外的江都金银摆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和殊荣。“江都金银摆件”也被作为专用名词,相继载入《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版)、《扬州工艺美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版)等专业典籍。1994年12月,经省政府批复,“江都金银摆件”被列为《江苏省第一批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记录》(苏政复[1994]79号)。近年来,“江都金银摆件”入编电子图书《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教材。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江都金银摆件技艺是全面地传承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并且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2、工艺特征
江都金银摆件技艺的各种工艺特征,也完全与我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特征一模一样,同出一辙。
(一)江都金银摆件的生产技法与古代金银器的生产技法完全一样。
江都金银摆件在制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雕、錾、镂、披、镶嵌、砑光、烧兰、镀金等等制作技法,与古代金银器的做工制法,雕錾技法,镶嵌方法和焊接链接的方式,都是同出一辙,同一模式,同一渊源。以下三种生产技法最具代表性:
(1)、江都金银摆件技艺继承了古代的熔炼技法。熔炼炉用的是古老原始的银匠炉,用焊枪或喷灯熔炼,盛金银的器具是用耐火泥制作的坩锅,浇铸金银条块是用手工制作的铁皮油槽,鼓风则是用手拉风箱。在熔炼过程中,掌握火候全凭艺师们用肉眼观看,凭经验掌握,适时添加硼砂调节熔炼氧化的程度。熔炼必须做到炼匀炼透,要保证金银材料制成片和拉成细丝后,不得出现砂眼,跷皮,断裂和起泡等所陷,这种熔炼技艺全靠工匠艺师们代代相传。
(2)、江都金银摆件技艺继承了古代的錾花技艺,并创出了自己的特色。江都金银摆件的錾花技术精美绝伦。独特的雕錾工具结合高超的技法才能雕錾出精美绝伦的纹饰,艺师们一般是用左手四个指头捏錾子(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右手握小锤,左右手巧妙配合,同时要求錾子、锤子在力度、速度和角度诸方面都必须配合得恰到好处。左手操作錾子的指法颇为讲究:摆、悬、捻、推、挖、披、戗、铺等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右手操作小锤则讲究:敲、点、打、斩等,并讲究节奏均匀,轻重有序等等。錾出的纹饰有“清花”、“阳花”、“沙地”、“阴花”以及“平面花”和“半立体花”等各种类型。一个青年艺徒至少从师学艺十年以上,还必须弃一切杂念,做到“精、气、神”三位一体, 全身心投入,才能制作完成一幅精美之作。
(3)、江都金银摆件在表面光亮处理方面完全继承了古代的传统技法。江都金银摆件在表面光亮处理上有一套独特、严密、精细的操作方法。首先是对金银摆件的表面进行整平、锉光、砂亮,一般用特细的金香砂纸进行最后的砂光。在经过烧兰、镀金等工序以后进入砑光工序。一般用玛瑙砑子或合金钢砑子,进行砑光处理。砑子必须表面光滑光亮无细痕,先将砑子在金香砂纸上磨亮,再在特细的旧砂纸上进行精磨,然后才能投入使用。对一件产品的砑光,需要使用许多把砑子,一般分为三步:(1)先用粗砑子对产品进行粗砑,先横砑再竖砑(须带皂角水溶液操作);(2)细砑(带皂角水精心处理);金银摆件的表面光亮度达到极佳状态,无一丝一纹的细痕,可以照见人脸,其艺术效果正如扬州古代铜镜一样。
江都金银摆件正是运用古老独特的金银器制作工艺生产制作了许多题材各异的精品佳作,在继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
(二)江都金银摆件代表了我国南方实镶工艺的最高水平。
中国的金银器的制造工艺,自明清以后,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北派是以北京为首的花丝工艺,南派是以扬州、上海为主的实镶工艺。实镶工艺技法中最高的技艺就是“雕錾功夫”自古以来一直是师徒传承,一个青年艺徒必须从师学艺6—10年才能磨练成才。雕錾各种立体、半立体、多层次、多效果、多形态的装饰花纹和图案,需要具有高超的技艺。江都的雕錾大师费灿生是积一生的心血,精心雕錾了《九龙盘》、《军天仪底座》、《嫦娥奔月》和《金龙烟斗》等金银摆件的装饰花纹,费灿生的大徒弟丁登明跟随师傅学习了二十多年也只学了师傅的60%—80%,但他的雕錾技艺已是难有人超越。
江都金银摆件技艺其工艺特征概括起来三句话:“造形精美,做工精细,雕錾精绝”。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吴山在看了江都金银摆件以后题词说:“江都金银细工,技艺精绝”。这应当是专家教授对江都金银摆件技艺最高的评价和铨释了。
综上所述,江都金银摆件工艺确实是传承了我国古代金银器的制造工艺,同时还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三、关于金银摆件技艺的创新和发展
金银摆件技艺来源于远古,传承到现今,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程。金银摆件技艺经历过曲折,也创造过辉煌。金银摆件技艺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造,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和提高。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金银摆件技艺也必须坚持走不断创新之路,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只有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推陈出新,努力创作制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美作品,金银摆件技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新的辉煌。
江都有一大批从事金银摆件生产的艺师和民间艺人,他们在金银摆件技艺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概括他们的经验和体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抓好“三个创新”;(二)搞好“五个结合”;(三)发挥“六个作用”。
(一)、“三个创新”就是观念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观念创新”就是在继承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基础上,树立新的创作理念,要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去指导金银摆件的创新工作。“工艺创新”就是在继承提炼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造新的生产工艺,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创造发展金银摆件的生产制造方法。“产品创新”就是要大胆创新设计,努力创作更加精美更加具有民族风格的新产品,以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二)、“五个结合”就是:
(1)工艺和仿古结合。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光辉灿料的古代文明。
(2)工艺和实用相结合。制作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档金银饰品和金银摆件,例如《九龙酒具》就是代表作之一;在实用方面要打开思路,要和城市建设、家居装修、服装、家俱等各个领域相结合,扩宽创新之路。
(3)工艺和科学知识相结合。例如在制作《地动仪》、《浑天仪》等摆件的过程中注重运用光学原理,机械原理,力学原理和天文等知识。要努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金银摆件的工艺水平。
(4)工艺和雕塑艺术相结合。在制作摆件过程中,注意借鉴雕塑造型的技法,制作高水准的金银摆件。
(5)工艺和礼仪相结合。努力将金银摆件制作成高档礼品,为提高人民生活,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出有益的偿试。
(三)、发挥“六个作用”:
在创新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金银摆件的六个作用:
(1)收藏作用。金银、珠宝本身昂贵,再注入高超的制作技艺,使得摆件具有更高的价值,也就增加了保值增值和收藏的作用;
(2)实用作用。金银摆件,如酒具、首饰等许多是具有实用性的工艺品,高档实用的工艺品既是收藏品,也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3)欣赏作用。高雅精美的含有深刻文化历史内涵的金银摆件,可以时时欣赏,陶冶情操;
(4)美化装饰作用。金光灿灿,富丽堂皇的金银摆件,可以美化装饰环境,可以使蓬壁生辉;而金银首饰更是各阶层人民喜爱的装饰品;
(5)纪念作用。金银摆件和首饰可以作为高档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具有永久性纪念意义;
(6)弘扬中华文明。江都金银摆件,无论是外在形态的高贵华 丽、还是内在传统工艺的精美绝伦,都从整体上弘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和华夏子孙的聪明才智。
金银摆件技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我们不能让这光辉灿烂的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失传烟灭,我们一定要担负起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的责任。江都的金银摆件技艺目前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由于市场体制的影响,多种因素的干扰,造成了人才流失,资料散落,工艺濒危的困境,现在只剩下青年工艺师方学斌一枝独秀,还在坚守阵地。但是,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广大工艺师和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下,金银摆件技艺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出困境,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辉煌。金银摆件技艺一定会再放异彩。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赵兴华,扬州江都市人,1948年出生于古镇仙女庙,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江都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青年时期,致力于金银器制造工艺的研究和发展,为创办江都金属工艺厂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大量心血。先后组织江都老艺人和青年艺师为北京首饰公司创作生产了许多金银首饰和金银摆件,较有影响的金银摆件有:仿汉金银大摆件《地动仪》、《浑天仪》、仿古酒具《九龙杯》,仿古金银摆件《唐马》、《汉马》、《战马》、《金钱豹》等等。1983年调入江都镇人民政府工作,任镇政府工业科副科长,镇工业公司副经理等职,负责江都镇工业企业管理和企业改制工作。2005年参加扬州市和江都市文联主持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撰写了题为《江都金属工艺》的论文。同年7月,又参加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完成了《江都金银摆件工艺》的申报文本、作品图片集和电视录像片的全程制作。同年11月,在市文联的领导下主持成立了“江都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并积级开展保护和发展江都市工艺美术事业的各项工作。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