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陶艺设计的语境营造

      作者:汲平2010-08-03 12:10:33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摘要]:紫砂陶艺作品的语境营造,必然赖于作者的学识修养和关乎艺术创作的技法能力的锤炼;作者的学识见地以及对传统精华的汲取和了悟。作者关乎技法的所谓“心手相应”的能力等都是陶艺艺术语言的“字、词、句”只有对这些语言元素的熟练把握和富有灵性的运用,才能生发出玄思妙想,然后用这些“语言”创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陶艺作品,构建富有艺术特质的陶艺情境。

          [关键词]:紫砂陶艺 语境营造 造型 寓意

        紫砂陶艺设计的语境营造将探讨陶艺作品设计制作成型过程中作者某种寓意性或理念的融入从而以一种形象语汇营造的一种情境。陶艺作品必然涵盖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由思想情感而阐发或彰显的某种理念及美学情境,使言之有物成为“物之有言”。这里的“物”是一种由审美主体创造的一个客体。“物之有言”要求一件好的陶艺作品必然蕴含一定的思想、理念、美学意境或某种奇妙意境的经营。其中也包含着祈福、纳祥、祝愿等寓意性的话语情境。紫砂陶艺设计的语境营造必然涉及到如下几个因素。

        1、话语能力的生成
        1.1、对紫砂陶艺传统的认知

        对紫砂陶艺的研究和紫砂陶艺作品的创作必然对该艺术种类的起源、发端以及风格流变,师承关系进行认真的梳理,其间透过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风格特点以及造型方法,了解紫砂陶艺发展史中一些关键特质的起承转接关系。只有较深入系统地了解紫砂陶艺的优秀传统才能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创思出新的样式和新的陶艺话语情境。

        1.2、造型能力的具备

        这里所谓的造型能力,当然是指对紫砂陶艺作品的塑造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必赖于三种途径。 其一是平面的绘画性造型的训练。其二是优秀作品的直接临摹和创作的反复练习。这一过程主要是对造型的整体概念的形成及对前人或他人的优秀作品的临习、揣摸体会。是技法历练造型手段和工艺流程的技术性占大多数的过程。第三种途径则是在一、二过程后的创作练习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是锤炼出“心手相应”的能力,即所思所想能通过造型体现出来。造型能力的具备实际上就是对紫砂陶艺设计的语境的“字、词、句”的遣词造句能力的把握。

        1.3、人格锤炼和文化学养

        纵观历代陶艺大师都同时是一个大学问家。他们都对传统文化有深切体悟和独到理解。先贤所谓艺品即人品必然是说一个人的胸襟气度,必然在创作的文艺作品中得到体现。因此,真正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准的陶艺的精品佳构,必然有人格学养的支撑,否则只能是一个工匠,一个纯工匠的陶制品必然是缺乏生动话语和人文内涵的机械制作。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本是中国画论。陶艺创作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则表现为对山川自然神韵的感知和体味。这里的“造化”可以是自然景观的视觉经验在内心所产生的审美体验。在器型塑造上有的直接挪用自然物态进行艺术创造。如“梅桩”“僧帽”、“瓜壶”等等。而在另一些器型的设计上,形态和由器型所呈现的线条、节奏等则更是从大自然的“行云流水”、“千姿百态”中找到灵感,受到启迪然后融入作者的主观情境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完全是作者对自然造化的热爱和由观察体味移情所生发的美学意味和艺术情境。

        1.5、书画艺术的融入。

        陶艺与书画同为造型艺术,书画是在平面上营造视觉空间,而陶艺作品则是以一个完整的体积形态置陈于“视觉空间中”。因而作品的话语情境必然在置陈的情境中,呈现出它独特的风格特征和话语态势。在陶艺的发展过程中,书画家由对陶艺的喜爱继而以书画的刻划形式融入到陶艺作品的造型形态中。陶艺与书画的融合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分工,其实在“融合上”对对方必然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器型的塑造必然为其后的书画融入留下一定的“话语”空间。而书画的创作则必然依照器型的特征和特点进行创作。传统书画在陶艺作品中的融合,丰富了陶艺作品的“语言形态”使陶艺作品更具魅力和美学内涵。

        1.6、制陶工具及材料性质特点的把握

        制陶工具根据历史沿革似乎并未太多根本性的改变,对于传统的认知和把握必然包含对工具的了解以及掌控能力和使用技巧。真正的艺术创作,过程和结果将涵盖作者的思想、情感呈现自我独特的艺术情境,是作者通过作品的艺术语言状述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特思想魅力和艺术风格的特殊情境。至于那种引入工业技术的陶范式大批量产品的压模制造,或许原创的范式、构思营建过程中尚有意和趣的融入,而其后的结果则过多的泯灭了作为人的介入而使“作品”流于无限重复的毫无精神内涵的产品。紫砂陶艺所使用的泥料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也正突显了紫砂陶艺的独特性和别样魅力。泥料的质地会因地层深浅或位置的不同呈现出共性中的不同特点。因此,现代科技手段已利于对不同泥料的成分和化学物理性质进行科学分析。一个高水平的陶艺家必须对多方面的制陶知识有深入全面的掌握。紫砂陶艺作品还有别于其它诸如雕塑等作品。紫砂陶艺作品在捏塑制作成型后,还有一个高温烧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涉及到作品所呈现的表面肌理、色调等面貌上的特质。这又需要作者对烧成工艺的了解把握以及对作品烧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预期变化的充分估计和预测。当然这一能力或者经验的取得,赖于作者的观察思考和反复的实践论证。

        2、语境的营造。
        2.1、造型的寓意性

        陶艺作品以形式特征传达作者情感和精神意念从而营造一种特殊的艺术情境。紫砂陶艺作品的语境营造可分为隐逸的、含蓄的象征意味的风格;抽象意味的风格以及直接彰显某种祈福祝愿和象征美好的形式特征。隐逸风格往往以造型的含蓄沉稳、敦厚、静穆传达一种精神意旨。有些作品的风格取向则以材质和色调为显性因素,造型则选择一种模糊的含义性的抽象意味的形态。这其中又多分为以抽象形态掩隐实用功能和纯展示性的抽象形态,前者必然是在一种实用框架制约下的变化和夸张,往往与适用性的巧妙结合成为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妙趣。当然,创思的滞涩则必使形制流于牵强和失去优美性和审美意趣。另一些作品则直接以祈福祝愿和喻示美好的造型特征。这类作品的语言情境有一定的市俗情结。因此,语言形态上必须变大俗为大雅。作品寓意的彰显必然要求艺术手法的高妙和格调的高雅,这一契合点是此类作品成功的关键。

        2.2古典与现代的整合。

        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笔墨当随时代”的要求。“笔墨”当然承载着这一艺术样式的图式、意境、面貌和手法等诸要素。“当随时代”是创新的要求,创新则必然是对优秀传统承继基础上的创新。紫砂陶艺作品的创作同样是由传统的继承后的创新发展。用业内的流行话说,即是“古典与现代的契合”。关键是在“契合”二字。古典与现代并非一些古典样式与现代样式的生硬拼接或牵强揉合。而是由对优秀传统造型语言的继承把握,生发出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新的造型特色和视觉形态。其中有些作品对古典样式的直接挪用则必然使作品缺乏新意而流于俗套。一些作品造型的过度夸张甚至对某些形态的肆意扭曲则又使作品更加偏离陶艺作品造型的艺术语言形态。出现丑、俗、怪等不雅之形。因此,紫砂陶艺作品的古典与现代的契合必然是对优秀传统继承中现代意念和美学意境的构建所创思的妙悟之境。因循守旧或以狂怪求新都不可能创作出好的陶艺作品。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顾伟玺,男,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曾任《书画家》杂志副主编,南京艺术学院兼职副教授,兼任南京尚雅文化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江苏省华坤文化公司副总经理,设计总监。现任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研究生,《中国美术研究》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工艺美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设计制作木雕艺术品及紫砂陶艺作品近百件。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7(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