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刻工艺的传承发展和中国画

      作者:汲平2010-08-03 14:11:19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情、人皆有之,情系何方,来源于缘。缘、又异于人们心中之衷情而不同。
        酷爱中国绘画艺术的我,对祖国的文化艺术有着儿时的追求何憧憬,自从学校高中部毕业后,使于牙雕浅刻艺术结下了情缘,再难割舍。在从艺三十于年的牙刻艺术生涯中,对我国的牙刻工艺事业发展,对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文化背景、表现手法、技巧等,和对中国书画的艺术内涵、笔墨神韵、艺术理论等有了进一步更深层次的理解。
        牙雕浅刻《又名细刻》它有别于其他可用机械操作完成的牙雕艺术门类。它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再生载体,它表现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虫草等。遗憾的是古人和前人所流传至今的一些艺术作品。仅抓住了表现物体的外形,而缺少了艺术作品的精华神韵,对线条的刻画,刀法之细腻不可否认,但缺少刀法运用的变化,对线条粗细的处理很少,缺乏立体感,层次感,更为缺少的是笔墨韵味,缺乏作品艺术的生命和时代气息。鉴于以上情况,并通过多年的实现经验和时间的累积,为使牙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有所加强,表现手法有所突破,在潜心研究前人的雕刻技法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本人在刀具的打造上有所改进和突破,并利用中国书画的用笔用墨,水墨渗化、层次丰富的艺术效果的变化,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利用到牙雕浅刻的艺术作品中来,以刀代笔,勾、皴、点刮,线条的表现多作变化处理,抑、扬、顿、挫,粗细相间。尤其是对艺术作品的墨韵面块作了大胆的改进尝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风格,使古老的牙刻艺术面貌一新。由于作品很好地融入了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手法,达到浓淡枯湿的艺术效果,加强了立体感,使作品令人心旷神怡。
        创作山水《江山无尽图》,本人充分利用了中国画书画的表现技法与自己改良刀具和刀法的应用变化,近山勾皴擦,远山平刮点,勾画出近山的雄伟气势,刮点出朦朦胧胧远山的神韵,线条与块面的结合,墨色浓淡相间,山峦此起彼伏,苍松幽柏,杂树繁草,幽谷飞流,水榭高士品茗,山径过客匆匆,山峰间雾蒙蒙风起云涌,白云随风飘移,远山欲现又隐,使人间,恰似仙境,巧妙的创意构思,淋漓的表现手法,很好地在牙刻艺术的作品上体现出祖国河山的辽阔、壮观景象,打破了前人较为乏味的纯线条平勾的表现手法,注重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多层次丰富而又变化的墨韵墨味,丰富了表现物体的质感立体感,给艺术作品倍添了艺术生命力和可视性。
        牙雕浅刻艺术与中国画的内在联系,牙雕浅刻工艺和中国书画虽有质地的不同,使用工具的不同,但表现手法有所雷同,都属于平面艺术的载体,所以,本人认为搞牙刻艺术除对自身必需的艺技掌握和刀法应用技术的掌握外,必须对中国书画艺术构图构思,表现手法、艺术理论要有很好的掌握认识和对绘画技艺要有良好扎实的基础技法掌握。我们不妨以较为细微的体察来解读国画的思路,以便能从中完成对国画作为一种文化本体的把握,国画的思路可遵循的,本质上是一条中国诗歌发展的思维道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中国古代的名画家,大多具有诗人的气质,所以我认为,不管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必须有艺术的思想内涵。艺术作品除了形态之美外,要有精神体魄的展示,要有生命的体现,国画的生命在于字骨的文雅堂正和诗魂的高逸灵动,艺术创作的关键之一,是寻找一种语言的转换,将不同艺术家个性的特殊感悟转换成社会共识接受的艺术形态,因此,思路的特殊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切所要表现题材,通过高超 的笔墨形态的个性表现来完成创作作品,强调人与大自然合拍的这个大境界,大思路。
        艺术的精粹是艺术的创新创作发展,标立新意,有思想内涵,但绝不是天马行空,闭门造车,求怪求异。脱离现实物体应有的思想轮廓。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艺术,都是在传承发扬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固有体系。讲到传承,传承文化是固有的基本精神和特殊面貌。因而我们在面对某种作为典型载体的艺术门类,不能不正视他们的传承,牙刻艺术和国画同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中形成的这种典型的艺术品类。
        任何人类文化艺术样式,在形成之初必须通过社会的广泛认同与首肯。成为整个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遍生命状态,被社会生活接受与采纳,才有可能成为固有的基本形态,才被保存和传承。
        传承和发展,才真正是艺术家们可能开辟自我艺术品位的正确的艺术道路选择。打好扎实的基础方能耸立艺术的摩天大厦。方能被人们接受和肯定。
        牙刻艺术和任何艺术门类一样,都是大自然再现的浓缩艺术。通过作者对大自然山川江河、人文风貌细心的观察体现。再通过艺术家们的独有的艺术感悟,概括性的用不同形式的艺术载体表现出来,公示于众。例拿创作山水《江山无尽图》来讲,就从江上无尽四字,气势宏大,畅想千里之山麓此起彼伏,曲径幽涧,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如何能在方寸间表达出如此宏观大气的壮观场景,只能通过自身对作品的表现题材的充分认识,巧妙的艺术构思,以小见大,充分利用自己对山水江山无尽图的想象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方寸间表现出江山无尽辽阔豪气壮观的艺术效果。让人观之,大有豪气回荡之感。
        南朝.宋.宗炳在《画山水画序》中言道,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迴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迴。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0(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