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竹墨虾人人夸—访永州巷陌深处老画家柏成松

      作者:汲平2015-02-26 08:45:52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1/3)柏成松

          (2/3)柏成松作品

          (3/3)柏成松作品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人物简介】柏成松,号舜皇山养心斋,艺名劲松,永州东安人,1938年出生,1957- 1958年跟著名画家江南达材学习国画。1959年参加工作后,多数时间从事管理和宣传工作,接触了一些书画知识,退休后继续潜心钻研国画,坚持创作,对花鸟、山水、人物画均有涉猎,对墨虾墨竹情有独钟,曾数次在市画展中获奖,现为湖南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永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 瑜:柏老师,您好!近两年我在永州不少地方看见您老人家的墨竹和墨虾,很有个性,尤其是虾子,有柳宗元笔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因此,很想跟您聊一聊您的绘画,可以吗?

          柏成松:可以。

          中 瑜: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跟谁学的?

          柏成松:我是东安鹿马桥镇沙子铺村人,由于过去家里很穷,自己没有上过正规学校,解放前陆陆续续读过一些私塾,解放后读了小学和初中,参加工作后结受了很多培训。关于绘画,主要源自于我父亲的交往。父亲曾在国民党部队服役,常在外面跑,结识了画家江南达材,我是接受了他的一些指点,并结合自身的努力和感悟进行创作的。


          中 瑜:江南达材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

          柏成松:他本名叫达材,艺名江南达材,回族,生于1896年,卒于1960年。原籍江苏六合县,抗日时期因避战祸,逃难至广西桂林,后经著名雕刻家徐庶之介绍,到我们东安县鹿马桥楼脚坪村落户,并与当地一农家女结婚、生子。 达材老师出身书香门第,读书期间爱好美术,中学毕业后即潜心绘画,后终生以画为业。

          中 瑜:您对他的绘画了解多少?

          柏成松:达材老师绘画,坚持“一靠兴趣,二靠努力,长期不懈,长年不辍”,艰苦磨砺。抗日时期,他四处避难,生活十分困难,他仍坚持作画。买不到宣纸,便到纸厂指导加工官堆纸作画纸。买不到或买不起颜料,便用浓茶水将纸染成有色纸。还到深山河滩拾来五颜六色的石头或矿砂,磨调成各种颜料,又自烧炭烟自煮桃胶作画。解放后,作画条件大大改善,他仍不忘艰苦创作的旧法。因而他的作品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他爱画翎毛花卉、老虎狮子,更常画鸽子。他的画风,运笔粗处如山洪爆发、细处如蚊蝇擦脚,复能将写实与写意融为一体、勾边与没骨巧妙结合、水墨与粉彩同时运用、国画与西画有机搭配。民国时期,达材与雕刻家徐庶之、谢庚元等的作品在两广举办多次画展。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东安、永州、衡阳、长沙等地举办过个人国画展。他的名作《荷花图轴》陈列入1982年湖南已故画家画展,并被列入《湖南省志·文化志·美术篇》湖南省当代现代美术作品表。其名作还有《和平鸽子》、《牡丹花》、《金鱼》、《跃马》、《梅花》、《雄虎》等。

          中 瑜:您跟江南达材老师学了多久?

          柏成松:不是很长,主要是去看他作画。我1957-1958年那两年经常去他家里看他画画,尤其喜欢他画的牛,很神似,原想好好跟他学画画的,哪知道1959年参加工作到鹿马桥邮电支局做邮递员之后,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而第二年达材老师就病逝了,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我心想,退休之后一定要重拾旧梦,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中 瑜:您是哪一年退休的呢?

          柏成松:1998年。

          中 瑜:退休之后就去学画画了吗?

          柏成松:退休之后,到东安山口铺办了一个欧式建筑厂,主要生产石膏线及石膏雕塑,大多是西方艺术特色。由于地方偏僻,本钱少,大约维持了四五年就垮了。

          中 瑜:什么原因?

          柏成松:我当时搞的欧式雕塑在全市是首创,产品虽然卖到了冷水滩、零陵和东安等地,无奈人们欣赏的多,有刚性需求的少,而且一般人家没有那个购买实力。

          中 瑜:工厂垮了之后,您就专心搞绘画了?

          柏成松:对的。由于自己不喜欢打牌,再说打牌对身体无益,容易因为输赢突然发病,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爱好,而且有些基础,于是专心钻研绘画。

          中 瑜:您年轻时创作过什么样的作品?

          柏成松:在那个特殊年代,被派去画过领袖像,也搞过一些其他创作。

          中 瑜:您刚才说专心钻研绘画,有没有跟他人交流过?

          柏成松:有的。我曾去过几次老年大学,跟那里的师友进行了一些交流。后来想到现在信息如此发达,既有大量书籍,还有电视讲座,于是自学。开始学山水、人物、花鸟,样样都画。其实,这些我年轻时都有基础,只不过温故知新而已。后来,一些朋友说,您年纪有这么大了,不能像年轻时那样面面俱到,而要有重点突破。我听了之后,就放弃了人物画,重点攻梅兰竹菊和鱼虾之类的文人画。但山水画还是有点舍不得,因为向我求画的人较多,山水画适合挂在客厅,所以还时常创作一些应景之作。

          中 瑜:您怎么看待梅兰竹菊之类的文人画?

          柏成松:文人画比较温和、淡雅。表面上看,文人画貌似简单,其实不然。因为越是淡雅的画就越难画,比起大红大绿的俗来,要求更高。

          中 瑜:现在我们分开来聊一聊您的主攻方向:墨竹和墨虾,这也是大家赞赏最多的。请问,您为什么想到侧重画竹子的?


        柏成松:竹子是一种常见植物,城乡随处可见。中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竹子在汉族传统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产生了巨大作用,也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关系。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作喻。杜甫说“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郑谷说“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惠崇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等等。此外,我们还有很多带竹字的成语,例如,成竹在胸、竹马之好、松茂竹苞、品竹弹丝、势如劈竹、名垂竹帛、竹烟波月、丝竹中年、竹清松瘦、丝竹管弦,等等。如果画竹子,可以寓意竹报平安、胸有成竹、高风亮节、知足常乐,等等。

          中 瑜:您景仰哪些画竹大家?

          柏成松:我最喜欢郑板桥的墨竹,也借鉴苏东坡的经验。苏东坡喜欢竹子,他栽竹、赏竹,提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生活主张,而且,苏东坡还喜欢画竹,他以黑色墨汁的浓淡来描绘竹子,形神兼备,别具一格。关于画竹,苏东坡说:“朝与竹乎之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竹乎间,偃息竹乎阴。”意思就是说要想画好竹子,必须要经常和竹子在一起,仔细观察,才能使竹之的特点了然于心,才能“存竹于胸中”,画出栩栩如生的竹子。苏东坡画的竹子苍劲、生动,给人俊朗之感。尤其是苏东坡画的有着月色背景的竹子,月光下,隐隐约约的竹叶或洋溢着一片静谧,或在风雨中飘摇,或在微微地摇曳,神韵无穷,令人遐想无限。遗憾的是,苏东坡流传下来的画极少。

        中 瑜:那么,郑板桥呢?

          柏成松:郑板桥多才多艺,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平生画画,主要画兰草和竹子,现存绘画很贵。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

          他对画竹有独到见解:“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他的《墨竹图》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仅绘廖廖数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而在局部,用笔墨描绘每一竹竿、竹叶、竹节,却笔笔得势、得神、得法,显露出生气。每棵竹先立竿留节,梢与根短,中干长,长短参差,每节上下相承,形若半环,墨浓淡有别,用中锋画干,老干用侧锋,全干圆浑得势。画枝,枝枝着节,行笔迅速,遒健圆劲。嫩枝节小和柔而顺,老枝节大挺拔而起,枝覆而叶多,枝昂叶少,描摹得神,生意盎然。墨竹画叶最难,此画的竹叶下笔劲利,实按而虚起,兼有破法搭法,墨色有浓淡,老嫩反正分明,用中锋画瘦叶小叶,用侧锋画肥叶,下笔势如破竹,一气呵成,充分表现出郑板桥成竹在胸、娴熟高明的笔墨技巧。

          关于画竹技巧,他曾赋诗:“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此外,他还赋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就更加彰显了一种胸襟与情怀,让人钦佩。所以,我现在主要学习郑板桥的画技。

          中 瑜:师古人,也要师自然啊!请问您是怎么师法自然的呢?

          柏成松:为了师自然,我特意在阳台上种了两盆竹子,用来观察它的变化,晴竹、雨竹、雪竹,我都了如指掌。我感觉,画竹子也就是在练书法,竹叶像楷书,竹竿像隶书,竹的细枝像草书,久而久之,对书法也有帮助。

          中 瑜:有道理。那么,墨虾呢?

          柏成松:画虾我是以齐白石的墨虾为参照,认真研习的。他的弟子娄师白说,齐白石画虾很慢。他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到80岁时已经炉火纯青,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娄师白原原本本按照齐白石“用墨简洁,不能多一笔,也不能不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的风格去画的,后来,齐白石的孙子也是继承并发扬了这种风格。

          中 瑜:请问,您对虾深入研究过吗?

          柏成松:我老家门口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经常去溪里捞虾,虾的生活规律我很了解。我发现一个细节,这是很多画家都容易忽视的地方,那就是虾在遇到惊吓或者外来袭击时,前须直硬,尾部蜷缩,一下子就往后蹦退。我也曾反复研究过齐白石画的虾,他用河虾的头,基围虾的身组合在一起的,虾须原来有很多,后来只画六根,更加神似。不过,齐白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我在学习齐白石画风的同时,更要侧重写生。

          中 瑜:您画虾时会注重哪些细节?

          柏成松:主要是虾的形态,一定要活泼、灵敏、机警,富有生命力。虾的眼睛,要用浓墨,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虾的尾部一般寥寥几笔就可以了,关键在于有弹力和透明感。虾的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中 瑜:您对自己画的虾感到满意吗?

          柏成松:2013年,我与朋友到长沙参加某集团公司的笔会,开始有点束手束脚,在大家的要求下,自己画了一幅小品墨虾,其公司总裁说这虾画得好!他公司的员工和客户都纷纷索要,结果他们将我留在那里画了一天半,专门画虾,每画一张,就被抢走。此外,自己曾到桂林参与交流活动,所画的墨竹墨虾很受欢迎。其实,我平时很注意观察,对小鸡、小鸭观察很仔细,画出来的小鸡小鸭有一种毛茸茸的感觉。

          尽管如此,但是术无止境,我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总是不太尽人意,每次回顾,就会有发现,就会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中 瑜:您对自己的作品风格怎样定位的?

          柏成松:关于竹子,自己不仅画过修竹,也画过毛竹及竹笋,甚至连竹笋上的露水都画得惟妙惟肖。古人云,一世竹,半生兰(又作:竹一世,兰半生)。今后还要继续观察,继续钻研。我对自己画竹,要求既有郑板桥的影子,更有自己的东西。至于画虾,更要师白石,师自然,勤学苦练。我这个人有个习惯,每画完一幅画,就要拿给那些不是画画的人看。

          中 瑜:为什么?

          柏成松:旁观者清嘛!讲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以前唐代有个叫戴嵩的人,牛画得很好。他早年学画牛的时候也曾经出了个笑话。一次,他画了幅《斗牛图》,画的是两头牛在山坡上抵角。他很得意这幅画。一天,他在村外大路上看见一个牧童赶着一群牛从山坡上走下来,就把画展开来。要把画上的牛和牧童的牛比一比。牧童凑过来一看,不禁大笑起来。戴嵩问他为什么发笑。牧童得意地说:“牛斗架时,全身力气都使在角上,牛尾是夹到屁股里去的。可这幅画上的牛尾巴却正在左右摇摆,这不是画错了吗?”

          中 瑜:所以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听说您的画在长沙、桂林等地颇受欢迎,请问售价高吗?

        柏成松: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了,“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是一个退休老头,是为了避免赌钱打牌、重温旧梦而画画的,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业余爱好和精神寄托。我的画,圈内的朋友们喜欢,可以免费交流。至于外界,也卖过不少,但是价格不算高,主要体现一种对艺术的尊重。

          中 瑜:您怎么看待那些动辄几万一平尺的字画?

          柏成松:我是普通百姓,没有那种想法,也不想妄议。

          中 瑜:参加展览多吗?

          柏成松:我说了是把它当作一种爱好而已。这些年,接到展览通知我就送作品去,参加了几次市、区的展览,也曾在省里参加过展览并获奖,但对我来说,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中 瑜:画了这么多年的画,请问您有什么感悟?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打算呢?

          柏成松:我的感悟是书画益寿,退休后的老人从事书画有很多好处,既能陶冶情操,培养雅兴,提高生活品味,还能锻炼身体,所以,我要借你们这个平台,呼吁广大老年朋友把时间精力投入到书画学习上来,为子女做好榜样!

          中 瑜:柏老师的人生观和钻研书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聊到这里吧。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柏成松:谢谢你们媒体对我们平民百姓的关注。

          【记者手记】认识柏成松老师的时间不长,但常常陶醉在他所画的墨竹墨虾。之所以这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的陋室前有很多竹子,自己从小喜欢竹子,所以看到墨竹,感觉十分亲切,,二是自己的笔名中有一个“鱼”,鱼虾同样爱水,爱自由。通过跟柏老师的交谈,我感觉到了一种老艺术家的胸襟与气质,那就是淡薄名利。现在很多书画家太看重名利,少了奉献精神,与百姓的期盼格格不入,我想,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社会需要正能量,人民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高营养的精神食粮,更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创作与无私奉献。而柏老师,虽然住在巷陌深处,但他一直在默默追求,默默奉献,让我看到了一个好的开端。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82(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