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07 16:53:51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一、紫砂的发展与兴盛
据史籍的有关资料记载,始于宋初的宜兴紫砂陶,在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乾隆中叶的一百多年中进入了繁荣时期。特别是明代饮茶方式由烹点饼茶改为冲泡散茶,泡茶需用新式茶具。而紫砂的特性可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佳发挥,最适合制作茶壶。由此宜兴紫砂工艺盛极一时,空前繁荣。许多良师名匠,毕智穷工,制成了很多别出心裁的产品。
经过数百年的生产实践,紫砂陶的烧成技术不断取得重大改进。在烧成技术获得重大改进的同时,紫砂陶的制作工艺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士大夫所关注及珍视,有些文人参与设计制作,赋予其文人艺术品的性质。紫砂器的造型、纹饰融合了雕塑、金石、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手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典雅、优美的独特神韵风格。由此宜兴紫砂器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繁衍发展成为以茶具为代表的品种繁多的大家族,获得了人们的普遍青睐。
二、紫砂产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的生活水准得到了极大提高。“国富民强,繁荣盛世”,为紫砂产业的提升,赋予了良好的契机,紫砂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另外,国民在物质水平提高后,对追求文化艺术的精神享受,日益凸显出来。在这大好形势的社会背景下,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急功近利,低能竞争,粗俗产品充斥市场;有的虚假炒作,采用不正当手段,制作冒仿他人作品。使收藏者蒙受了极大的打击和精神上的损害,这些方式的存在,从主观上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同时带来了对整个紫砂产业的不利发展,最终导致行业的沉重挫伤。
三、紫砂产业的创新战略
大力发展紫砂特色产业,理性开发必不可少。如何理性开发,首先应作理性分析。紫砂之所以闻名于世,受到世人崇尚,得益于以下特点:一是具有质地温润优美的独特材质,具有非常适宜于泡茶的各种特性;二是长期以来工艺大师们代代努力以及文人墨客的参与制作设计,使紫砂具有秀外慧中的特质,不仅外观优美独特,同时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宜兴紫砂的特质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概括:
宜兴紫砂器=独特的材质+优美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上三个要素是宜兴紫砂扬名天下,为世人喜爱的主要原因。紫砂产业要发展与创新,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深入开发,才能取得成功。下面就此进行深入分析。
1、从材质上进行开发的可行性
目前在紫砂产品开发中,材质是被开发最多的一个方向。紫砂材质有三个实用性优点:一是质地素雅优美;二是物理性能优良;三是泥料可塑性强。
1、质地素雅优美。紫砂质地温润优美,一直是人们喜爱紫砂器的重要因素。目前人们对紫砂品种的不拘一格的制作,也就是对紫砂优美质地特性的一种开发。另外,在原有的壶、瓶、盆及雕塑等传统产品的整体外,还创作了紫砂壁画、建筑装饰等新的形式的出现,利用紫砂作为画布进行艺术创作,也不失为一种体现紫砂材质美的艺术表现方式,甚至还可在其他更多的领域中没充分表现紫砂质地美的艺术作品。
2、物理性能优良。从有关资料与市场情况看,充分利用紫砂独特的物理性能,这一超常的特性生产出各种紫砂茶具、花盆。同时开发了日常紫砂器,如:①砂锅、②火锅、茶具、③电饭锅、花盆等。即紫砂表面的具有气孔力,因而透气性较好,但由于冷热急变性差且吸油后不易洗净,加之紫砂的材质特点不适合大规模机械生产,所以紫砂砂锅、火锅、电饭锅均为昙花一现,得不到市场的追捧。只有紫砂茶壶和花盆的使用特性,及其手工生产的特性与紫砂的材质特性完美契合,才得以不断流以传推广。
3、泥料可塑性强。紫砂泥料可塑性很强,可以制作千姿百态的紫砂器具,且不少陶艺家致力于紫砂艺术雕塑的创作。历史上紫砂雕塑作品寥寥,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恢复乃至兴盛,利用其材质特点,轮廓清晰,制作严谨,线条流畅。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创作了极具紫砂特点的优秀雕塑作品,为丰富紫砂艺术作出了一定贡献。
2、从造型上进行开发的可行性
紫砂器造型优美闻名于世,不仅历史上流传下很多名人的传世佳作,当代也有相当数量的工艺大师在从事着紫砂器的艺术创作。目前工艺大师在造型中的开发一般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延续历史造型规律,设计创作造型凝聚传统特点。二是把现代美学元素加渗透于紫砂造型中,力求突破,设计出与传统造型完全不同的新造型。
紫砂制作具有一套美学规律,没有这套美学规律,也就没有闻名四海的紫砂壶。如果为了求新而加入太多的外来美学元素,则会造成与器物自身传统的割裂,失去了特有的深厚传统底蕴。目前,紫砂器特有的美学规律除了应用在紫砂器中,还没有被过多的重视与应用。作为一处宝贵的传统文化财产,还没有被人们, 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产品开发,可以从这个多年被人们忽视的盲点中进行拓展,为紫砂文化创新开辟新的方向。将紫砂器特有的美学规律进行提炼与研究,把它从紫砂这种材质中抽离出来,开发新的材质,既可以节约紫砂资源,又可以创造出更多优美而新颖的产品。
3、从文化内涵上开发的可行性。
紫砂器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密不可分。正是这些文化内涵影响了紫砂的外观和美学规律,使其成为目前人们所熟悉的形式。
目前,在紫砂产业中还看不到太多紫砂文化内涵的开发与应用,紫砂收藏者所关注的也大多集中在选购与鉴赏这个方面。而紫砂文化这宝贵的文化财富沉睡在少数书籍中,很少为人所重视。实质上,紫砂文化并不全是玄而又玄,让人难以捉摸的无形之物。在历史流传物中,除少而又少、赝品多多的古代紫砂珍品外,还有许多名人壶铭、名壶拓片、紫砂茶文化、历史人文遗迹等宝贵的紫砂文化载体。
1)、名人壶铭。紫砂壶上的名人诗句是一笔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包括陈曼生、郑板桥、苏东坡等在内的一大批历史名人,都为紫砂器提过精妙切题的壶铭诗句,把这些诗句收集起来加以创造性应用,就可以设计出充满紫砂文化内涵的新颖产品。将其应用在其他产品中,也可以营造出一种紫砂文化的氛围。
2)、名壶拓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壶数量并不多,而市场上赝品却不少。收集古董壶的难度是很大的,但历史上传下来不少名人之作的原壶拓印。这些拓印因为是由原壶直接拓下,因此保留着自然材质的纹理与陶刻,具有古拙的美感。对这些古拓片进行开发,可以让人们不必冒风险就可以拥有与文物密切相关的物品,市场价值很高。若将这些古雅的图形运用到不同的媒介中,可以设计开发出多处不同的紫砂文化产品。
3)、紫砂茶文化。紫砂文化与茶文化息息相关。茶文化的精神与审美趣味,大大影响了紫砂器的造型风格,而紫砂器也成为茶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宜兴自古以来一直是产茶胜地,若将紫砂中浓厚的茶文化内涵与当地特色茶产品相结合,可以开发出独特的蕴涵深厚文化内涵的茶产品,使宜兴的茶产品脱颖而出,形成强烈的个性特色。
4)、历史人文遗迹。宜兴是紫砂的诞生地,伴随着紫砂的发展,宜兴也遗留下无数大大小小与紫砂有关的历史遗迹。如丁墅镇的前墅龙窑,羊角山紫砂古窑址,金沙寺遗址等。其中很多历史遗迹己经破败不为人知,甚至消失殆尽。如把紫砂的历史遗迹与紫砂文化相结合,可以开发出具有浓郁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让游客在参观历史遗迹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紫砂文化,充分利用了紫砂的无形文化资源,形成深厚的文化地域特点。宜兴紫砂文化中尚可开发的方面还很多,如果能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一定可以找出更多的可开发方向。
结 语
总之,紫砂工艺的现代创新是必须的,我们在拥有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而最好的传承就是对紫砂工艺的创新,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开发出更能适合现代人生活和喜爱的紫砂工艺品,不仅是紫砂壶的开发,应当包括所有的紫砂能制作的产品;也不仅是紫砂产品的物质开发,在文化上、非物质利用上我们更应该加大开发力度,以利于紫砂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书法 文字装饰 紫砂壶
□ 刘 雷
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一个艺术门类。用书法、文字铭刻装饰器物也是一项极富中国特色的艺术活动,书法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有着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宋人周敦颐有“文以载道”之说,如果说“文”是“道”的载体,那什么是“文”的载体呢?毫无疑问除了口口相传的文学形式,承载传播“文”的就是“书”了,在计算机和印刷术产生之前,文献与典籍莫不都是以书写和铭刻于器物的形式呈现,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书写与铭刻文字是很长一段时间文明和智慧的载体。
书不仅承担传播知识文化的任务,从今天能看到的古代遗存中知道它在一个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具代表意义的是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他颁布一系列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诏令,四处留下为其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字。从这里也可看出秦嬴政不愧为一位富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君主。
书写在中国古代是文人士子的一项基本技能,诗词文稿、公文信函时刻也离不开书写。善书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如明董其昌在一次考试中,本应名列第一,考官因其书不佳而被列第二。晚清一位考生却因一手隽秀可人的字迹,让慈禧太后老佛爷看着顺眼,最后被朱点为状元。这些例子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极端,但也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书写对士子们的重要程度。其实古人对书写的追求早已不仅仅停留在“写好看”的技术层面,在文字演进,经过历代书者不断探求,书写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道”,它可以承载作者思想情感,反映作者个体的生命状态及时代信息。
与书法关系最密切的是中国的绘画,古人早有书画同源的论断。传统绘画不仅在主要工具材料上与书法工具材料相同,而且用笔方式也是相同的。传统绘画十分强调线的作用和变化,一根线条的起、行、收,笔锋中正偏侧,行笔过程中轻重缓急等,皆于书法中点画线条意趣相关。赵松雪自题秀石疏林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道出其于书画相通的心得体会。文人画的兴起,文人士子似乎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排遣方式,书、画、诗文在更深层面上产生融合,画面上题跋文字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成为画面的主要部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士“书”这种构成单纯、表情达意又直接的形式是情有独钟的。
铭刻文字于器物曾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这个阶段从商周至秦汉,魏晋渐趋衰弱。铭刻文字的器物在这个时期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礼器,酒器,食器,乐器,兵器,货币,建筑材料等。从材料上区分有金属,陶、石、竹木、漆、帛、布等。随着时间推进和区域不同字体风格布局形式更是变化万千。这些铭刻文字有时独立存在,有时与其它装饰元素结合和器物构成完美的整体。同时制作工艺水平也娴熟多样,有铸、凿、模印、刻画、错金银等。当时作者对文字字型变化,或长或短,或方或圆,或简或繁,或富有装饰意味,或单纯朴素处理手法谙熟于心,游刃有余。究其原因,背后有一个专业人群在从事这项工作,铭刻文字有时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意志。
魏晋以后,文人书法逐渐成为书法史的主角,每个朝代都有代表人物出现,这以后的时间,手卷、简札,碑刻最为普遍。唐人开始摹■前人手迹,至宋则出现官方主持刻帖活动,以便名家书迹能够更广泛流传,而文字铭刻器物已不具往日气象。
明清以后,随着书写尺幅增大,书法在居所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匾额,中堂,楹联,条屏。孤立看它们是一件件独立的书法作品,从整体环境来考量,发现这些形式与整个居所布置得非常妥帖融洽。再有就是诸如扇面,砚盒,洗盂等一些文房用具,但凡贴近文人士子生活的器物,在工具材料许可的情况下,总会不失时机的在这些器物上面秀一下他们的手迹。不难想象,当紫砂进入其生活当中,在上面铭刻文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紫砂壶上铭刻文字与书和画的结合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最早的紫砂壶上面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早期绘画亦然;后来龚春壶在壶身纹理间隐约有龚春二字,绘画落款开始也是在木石之间不显眼处;再后来紫砂壶在相对固定的位置落作者姓名、年号日期,直到陈鸣远姓名、日期、铭文、印章算是齐备了,位置也不仅仅限于壶底位置。能完成这个工作其实是和作者的文化素养有关系的。但我们看到在陈鸣远的身上还是匠人的比重多一些,(这里没有贬损匠人之意,匠人同样是历史的创造者)直到陈曼生出现,才是真正开辟了铭刻文字装饰紫砂壶的新局面。陈曼生官虽没做到很显要,但在文艺方面却才华卓著,篆刻位列印史上重要流派西泠八家之一,书法尤其是风格独特的隶书也能为其在书史上留下芳名。最重要是他以他的学识,积极参与紫砂壶的创作活动,有意无意完成了紫砂壶与书法、文学完美结合,留给后人一笔丰厚遗产。
回顾了书法铭刻文字装饰的过程,再审视目前的状况,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当下铭刻文字装饰在内容上多是重复摘录前人的词句段落(很少有人能撰写一段隽永恰当的文字),形式构成亦缺乏创新,书法的韵味与前人更是相差甚远。以现在从事陶刻者对书法工具掌握熟练程度,书写练习时间长短,对书法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各种字体的谙熟程度变化能力而去追仿前人的形式,期望达到一个很高艺术层次,是比较难实现的,似乎也减弱了艺术创作的意义。
或许这种形式的辉煌就只属于那个已过去的时代,而今天的作者只有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形式,才能无愧于前人,无愧于自己和这个时代。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