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07 16:56:38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葛昊翔
对于陶瓷的釉色及材质而言,我个人一直认为它们并没有绝对好与不好之分,最终我们所看到的釉色及材质的效果的好坏都是因为在使用它们的人对于陶瓷工艺的理解及其自身的艺术审美有关。陶瓷的材料及釉色本身就象是厨师手里的调料一样,在不同的厨师手中可以烧出不同味道的菜来。在我看来烧成无疑就象是厨师掌握的火候,可以让同样的调料及菜肴烧出不同的风格来。
古代窑炉的结构及建造材料就其性能及操作精确性而言都是和现代窑炉的工艺与技术无法比拟的。在古代大多都是以土坯为窑体,而且依山而建,利用山的斜度形成自然的烟囱。因为建窑所用的坯土大致都为就地取材,其窑炉的密封及保温性能都不稳定。并且烧制时在升温的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大多都是由有经验的烧窑师傅从观火孔看火的颜色决定是否烧到温度,那么在烧制过程中,自然的气候条件及柴火本身对烧成时间的长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容易就导致温差大及保温时间的不同。所以在同一窑产品中,同样釉色及效果的产品可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我大致把它们分为温度不到,温度过高,保温时间不到及保温时间过长几种可导致产品效果与实际经验效果所不一样的几种现象。那么在古代烧成主要都是以柴烧为主,烧成材料多为柴木,在投柴过程中,很容易在窑的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量的烟气,积碳及草木灰。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窑内气氛。因为同样效果的产品由于在不同的位置上受到不同温差,不同保温时间及不同气氛条件的影响。往往同一产品烧成后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温度的不同就好比是我们做的牛排有七成熟的,也有三成熟的。那么保温时间的长短就好比我们炖的鸡汤可以用高压锅也可以用沙锅。用高压锅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好了,用沙锅可能要用半天的时间,其鸡汤的口感当然不一样。所以导致的产品效果,釉色及釉面光泽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见在古代烧成的过程中,因为当时的各种客观条件很难精确的控制烧成的时间及升温曲线。所以在同一种类的产品上经常出现不同的效果。其中有很多的效果因为与正常产品的釉色,质感截然不同而且无法复制,故称之为窑变。其中很多精品一直世代流传。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现代窑炉工艺的发展,无论从窑炉的性能,燃料的稳定性及烧成的温度和升温曲线的精确性而言都是古代的窑炉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有条件、有能力把古代偶然的烧成效果变成必然。但也因为在现代的陶瓷生产过程中,企业以产品质量及烧成温度精确化作为标准。往往同一个釉色的配方确定后,烧成的效果基本都是一致的。大生产对于产品效果的要求及釉色的统一性上,我们现在的技术及窑炉设备完全没有问题。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窑炉的烧成曲线及温度基本也都是不变的。所有的釉色都是在同一烧成温度、气氛、升温曲线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如需要新的不同效果的产品,一般都会开发新的釉色配方来满足原有的烧成条件,达到所需要的理想效果。而很少会进行同一配方在不同温度极及烧成方式下的实验。那么在古代因为很多偶然的烧成效果及我们称之为窑变的釉色将很难再烧制出来。
我也做过好多烧成方式的实验,同一种釉色及坯土的效果在上釉方式及坯体制作工艺一致的前提下,在不同的烧成温度及烧成方式下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觉得对于同样效果的材质在不同的烧成方式及不同的烧成温度下的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