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与谩骂

      作者:汲平2010-07-12 10:27:4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前几日,闲来浏览贾平凹的《闲人》,颇有意思。文章中的闲人,让人生厌,却又奈何不得。然生活中确有其人,书法圈内自然也不少见。这些人除了具备闲人的品质外,还具有一项寻常功能——谩骂!
        生活中,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一位老先生的国骂风采。若干年前,在我们县城的一家书画装裱店,刚刚爱好书法的我,以中学老师的身份,第一次见到了当时我们全县书法名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先生。当时我那毕恭毕敬、奉若神明的神态现在也可以想象得出。谁知老先生语出惊人,毫无铺垫地把另一位无辜的名家骂了个狗血喷头。这一骂,骂掉了我一直想拜访他的念头,也骂掉了我对他所有的崇敬,好歹没有骂掉我对书法的虔诚。

        生活中如是,网络中更不乏其人,这样的谩骂几乎俯拾皆是,甚至有的网站还为这些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平台。这当中,一部分人漫无目的,他们往往是看谁都不顺眼,凡事都不痛快,颐指气使,评头论足,否则不足以显示自身的才情与博识。一个书展的结果,书友的一句评论,名家的一个举动,常常是他们的猎奇目标。谩骂的话题无非是随心所欲,甚至吹毛求疵,反正不花什么力气,不骂白不骂,完全不必担心没人响应,更不怕自讨没趣。遇到风平浪静时,或者老话重提,或者重新忽悠事端,天下怎能无事呢?让它无风也能起浪!这是一种能力。一部分人,容不得别人做事,看不得别人的好。别人做出了一些成绩,便引得几只苍蝇嗡嗡叫,想想过去的一些过节,便开始含沙射影,借题发挥地骂。觉得声势不够,开始拉帮结伙,另一部分闲人也参与进来。对方终不能三缄其口,然后双方开战,鸡零狗碎,蜚短流长。看看姿态,如村妇对骂;听听遣词造句,又有点读书人的味道。起初感觉让人新鲜,感叹书法真的繁荣起来了!习以为常后,感觉无聊透顶,懒得多看他们一眼。我常想,这肯定都是一些不同寻常的闲人,否则即便是有大把的时间,也得有那闲情逸致,何况闲人“都忙着呢”!

        想想他们如此“敬业”,是否有所企图?没有三分利谁起早五更?再看看他们,今天PK张三,明天PK李四,便一目了然了。张三、李四那可非等闲之辈啊!天天与名人过招,不相信自己成不了名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言蔽之,他们的举动无非想出尽风头,占尽风流,阅尽人间春色,使自己有幸成为别人话靶。就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搞得书法真的像个江湖。
          经常有专家撰写文章,谈论如何健康地开展书法批评。这当然是好事,有责任感的书家总是对书法现状作些深刻思考。但这种无赖式的谩骂称得上书法批评吗?我想这与真正的学术批评无论如何是搭不上的,尽管有些人在谩骂之前会堂而皇之地戴上学术商榷的帽子。

        书法史上,也多有相互谩骂的书家,如苏轼讥讽黄山谷“蛇挂树梢”,黄讥苏“石压蛤蟆”;米芾骂“柳公权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韩愈嘲弄“羲之俗书趁姿媚”等等。他们的骂对书不对人,是性情使然,非但不让人觉得低俗、龌龊,反而钦佩他们犀利的艺术眼光,尊重他们的勇气和胆魄,同时也为书法史留下诸多佳话。莫非这些人想做效颦的东施?!

        还是一位名家说得好,不论书法是精英艺术,还是平民艺术,都应该为我们所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点缀,“而不是去指责非难与自己语汇系统不符并互相冲突的某些艺术形态的存在”,坚守自己的传统理念和艺术情操的同时,必须具有正常和宽容的心态。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