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术名家:走进曾永松艺术世界

      作者:张涛2019-08-19 12:10:35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简介】

        曾永松,广东龙川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早年随广西画家谢嵩毓先生学习花鸟画,1996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班、201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土生导师张立辰写意中国画高级研修班。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国家级美展并获奖,擅长山水、花鸟画。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中国画院画家、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客座教授、河源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大学中国画课程教学、创作与研究工作,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美术教师、河源市文艺山花优秀美术奖、河源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届当代百名最佳画家称号,2012年河源电视台人物专访“画家曾永松”。中国画代表作有 《水坑之韵》、《粤东春意》、《客家记事》、《源远流长》、《 村姑》、《秋韵》 、《故乡的小桥》、《铁骨生新枝》、《争艳图》、《三友图》等作品。学术论文、中国画作品主要发表在《美术观察》、《艺术百花》、《艺术教育》、《艺术研究》、《美术界》、《中国花鸟画》、《美术之友》、《两岸美术》、《美术报》等专业刊物上,幸福生活指南杂志社出版《当代中国画名家曾永松》、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河源美术家曾永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曾永松作品精选》(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作品精选教学范本)山水画、花鸟画等画集 。1988年、1994年先后在湖北黄石、湖南湘潭、广东河源等地举办个人中国画展,传略被编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美术选集》辞典,中国画作品被纪念馆、美术馆、画院、高校、政府等机构和藏家收藏。


        《源远流长》250m×100cm 纸本大青绿


        一曲天籁神气足 几多闲情山水间

        ———画家曾永松先生印象记

        文 / 张涛


        我家客厅中有幅墨竹图,为曾永松教授所作,画上数枝修竹,竹干峻峭劲拔,如忠烈之士脊梁一般,而竹叶虽然形似剪刀,却又从洗练中透出柔软温馨,大概这是我的独自发现,却以为和曾永松教授的品格相仿。两种情素的东西揉和在一起,给人一种高阔豪放且又悲天悯人的感觉,要比一味坚挺的意境深远。我踱步客厅,时常停步观看,恍觉林间有风,但不是呼啸大风,而是一种温润之风,在竹林间萦绕回旋,枝梢叶尖都能感受到。自然间当有狂风、大风,也有清风,微风,而我这幅曾永松教授的竹,却是微风和畅,富有日常生活之气息。


        《江山一统》79cm×78cm 纸本大青绿


        大凡很多时候,看到作品,人们还想认识认识它的创作者。我拜访曾永松教授,就是出于这种心理。一日,我在河源最高学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贵宾厅见到一幅丈二大青绿山水,作品题款为“源远流长”,描绘了粤东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春天的东江,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不愧是一幅巨制杰作,一问得知系中国画院画家、河源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曾永松教授所作。初次拜访曾永松教授,他正在书房里潜心作画。一直以为画家创作时都会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没想到他却不同,书房里正播放着《高山流水》的古筝乐曲。窗外阳台上的文竹长得正旺,时令鲜花含苞待放,给整个书房增添了不少生机。“很多时候,音乐的旋律与画笔的走势是相通的。”曾永松教授这样告诉我。


        《东江晨曲》179cm×78cm 纸本大青绿


        一生受益两恩师

        “人生虽然漫长,但一生中真正对自己产生巨大影响的良师益友却可遇而不可求。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还需要良师的点拨。”曾永松教授说,他能从一个矿工到一个略有成就的画家,这主要得益于谢嵩毓和刘书民两位老师的指点。


        《客家记事》179cm×78cm  纸本大青绿


        说起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广西花鸟画画家谢嵩毓先生,曾永松教授至今记忆犹新。“我在客厅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谢老师才从书房出来见我。”看到曾永松教授带着几张素描、水彩、国画等习作上门来,谢老师的态度非常冷淡,告诉他若想学绘画,首先必须肯吃苦,还要耐得住寂寞。但临走时,谢老师还是给了他一本《芥子园画谱》,要求其每幅画临摹3到5遍,2个月后交习作。如获至宝的曾永松教授每天从矿山工作回来就对着画谱认真临摹。2个月后,他准时将习作交给谢老师批阅。看了曾永松教授的作品,谢老师才微笑着点点头,算是收下了这个矿工出身的弟子。在名师指点下,他进步很快。1988年8月在湖北黄石举办个人中国画展;1988年9月份,在湖南湘潭举办个人中国画展;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在河源龙川举办个人中国画展。


        《江山颂》179cm×78cm  纸本大青绿


        如果说是谢嵩毓老师指点他“入门”的话,那么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刘书民教授的结识则是让他的绘画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1996年,他停薪留职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班进修。在这里,他师从有着“岭南西北风”之称的刘书民教授。治学严谨的刘书民让他“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教导他学习中国画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了解和体会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精神、精华,体会传统美学思想,艺术规律和创作规律。不断研究探索,建立一套自已独特的艺术语言。一年多时间的进修,他虽苦犹乐,孜孜不倦地学习。进修完后,他同其他13位研究生班毕业生拿着各自的“得意之作”让专家点评。当代山水画大师、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到现场指导,他的《粤东春意》获得了肯定。


        《声声不息》80cm×80cm  纸本大青绿


        伴着音乐好入画

        在他的画室里,记者见到了这幅山水画《粤东春意》,细细看来,前面的色彩浓重,随着山脉渐渐远去,色彩越来越暗淡,前部、中部和远处的山峰笼罩着阵阵云雾,时隐时现,似乎有一种由强及弱的节奏感,在半明半暗中一起一伏地流动。观此画足以让人焦躁的火气得到宁息,使劳作的烦躁得到清理和荡涤,有一种能够使人的生命状态得到更好地调适的来自精神世界的美。


        《粤东春意》179cm×78cm  纸本大青绿


        整个画面满而通灵,典雅脱俗,色墨辉映,色墨淋漓,令人感受到强烈的音乐韵律与节奏,使人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透过这幅画作,我们仿佛在聆听着一首首悠扬隽永的美妙乐曲。而这种绘画中的音乐感表现正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一点也正是绘画艺术打动观众、慑人心魄的奥秘所在。


        《春喜》68cm×68cm  纸本浅降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书民评价说,永松的《春江水暖》,《四季歌》,《粤东小溪》等作品,笔墨功力扎实,法度严谨,有宏大静寂之美,有神韵意趣之格,十分松秀,再现了粤东山川的湿润华滋,启人遐思,给观赏者以温馨、奇丽的享受。


        《故乡的小桥》136cm×68cm  纸本水墨


        竹如其人尽风流

        竹子作为文人画的题材,历史上很早就时入了文人的视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画竹歌》一诗。宋朝苏东坡的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足见文人对竹子的喜爱,也显示了当时墨竹之繁盛。到了元代,画竹有了长足的推进,名家辈出,柯九思、李息斋、高克恭、倪云林等群星灿烂。尔后,八大山人、石涛又变法,使墨竹表现更为自由纵逸。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将金石法融入其中,亦各具风貌,出现了墨竹的一个个高峰。


        《秋声》68cm×68cm  纸本水墨


        可以说,画竹是传统文脉延续纯正的一支。同时也是今日创作的一个畏题。在绘画理论中有一句众所周知的格言:半生画竹,一生画兰,也就是说,竹好画,又不好画。画竹有法可依,但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实为不易。曾永松教授知难而进,他取前人之精华,立今世之新法。对于丰厚的传统,他艰难地走进去,又艰难地走出来,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很长一段时间,曾永松教授家居千年古邑龙川,常常沿着先贤苏辙走过的小路,漫步在东江河畔,登上正相塔便可望见河边那大片茂密苍翠的竹林。为了画好竹,他细心观察,不避寒暑。雨中擎伞谛视,感悟风雨世情。寒天披裘独立,体味劲节冰心。月夜则相对唔言,如自家兄弟。“清风一披拂,雅韵互相答。”在物我交融中聆听天赖之音。


        《花开之时节》187cm×68cm  纸本水墨


        正因为这般勤苦,加之得天独厚的悟性,曾永松教授脱颖而出。他的绿竹不仅取传统之长,还融进了时代精神,既有清风和畅,茂林修竹的一面,如他所赠我的那幅,然而,更多的是天地茫茫见精神的那种。近观丈二《竹韵》,气魄宏大,意境深远,那几棵傲然挺立的竹子哪里还是竹子?分明是人,是共工式的神话英雄,更是古往今来的民族的脊梁。他用笔毫不怯弱,用墨酣畅淋漓,在这里,传统文人画竹时的苦寒萧瑟之意一洗而尽。


        《三友图》200cm×70cm  纸本水墨


        怡情山水神气足

        曾永松教授是个懂得生活的人,也是个有着生活情趣的人。在他家里,无论是家中的阳台,还是不大的画室,皆布置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就连从山上拾回的松果,也被主人精心安放在精致典雅的小盘里。


        《绿韵》136cm×68cm 纸本水墨


        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说过:“优美的绘画就是音乐,就是一首曲调。”曾永松教授说,他平时在作画中,都要放着音乐欣赏,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把音乐流动行之于画笔的流动之中,力图在画面上表现出音乐感,使欣赏者在无声的画面中,既能看到“形”,又能听到“声”。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他作画时的感受:“流动的线条,断断续续的圈点,出没无常的形,彩色的跳跃与跌落……当它们相互拥抱在同一空间,映入了同一画面,似纷乱的桃花掠过人间春色。”


        《回家好》136cm×68cm  纸本水墨


        在审美活动中,实感与幻感结合,虚实相生,若即若离,相互辉映,心领神会,方能品尝出“味在酸咸之外”。我们聆听美妙动人的乐曲,有时眼前呈现出一种“鸢唳飞天,鱼跃于渊”的生动景象,观赏曾永松教授气韵生动的画作,也会感受到“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这正是作品艺术通感所表现出的超越形迹的审美效应。


        《梅花开五福》179cm×78cm  纸本水墨


        刘书民称赞说,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了曾永松的坚韧精神。在这个急功近利,以倚声仗势“推销自己” 为能事的世界里,他能不乱方寸,在寂寞的斗室里,数十年如-日,踏踏实实地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实在难能可贵。


        《春归》50cm×50cm 纸本水墨


        通常,潜心艺术的人都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曾永松教授就是这样的人。他居住的大学校园恬静幽雅,周边也是江清山秀,时不时几处村庄映入眼帘。他,画笔在手,悠然于山水间,怡然自得中享受着一份宁静安详和美好的期待,正所谓“一曲天籁神气足,几多闲情山水间”。也许,这就是曾永松教授绘画的独到之处。他所作的青绿山水、花鸟等作品被纪念馆、美术馆、画院、高校、政府等机构收藏,作品被藏家誉为中国当代极具收藏升值潜力的画家之一,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铁骨生新枝》179cm×78cm  纸本水墨


        《紫梅迎春》136cm×68cm  纸本水墨


        《晨曦》136cm×68cm  纸本水墨


        《争艳图》160cm×70cm  纸本水墨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8(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