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7-18 11:58:1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1989年的秋天,年轻的林永康从广东电视台回到家乡佛山。对此,一些人感到十分诧异,然而这一选择成了林永康人生的一个转折,成就了他的艺术事业。佛山仿佛成了他的枫丹白露森林,他的塔希裏岛。这裏有着悠久与深厚的传统文化,有闻名逦迩的石湾公仔、瓦脊彩陶,有风格独特、绚丽多彩的剪纸和秋色,有阡陌纵横的桑基鱼塘……林永康从小在这裏生活、成长,他勤奋、聪慧、倔强,有着对绘画艺术执着的追求和艮好的天赋。在这裏,那幽静的石板巷、连片的古宅大院:都有他自幼萦绕在心中的梦想。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後,尽管在广东电视台也成就了一番事业,可是他还是回到家乡,重抬儿时的梦想。
林永康以对生活敏锐的直觉,对人生独特的感悟,塑造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他在佛山画院期间,既成功地创作出一批表现重大主题的革命历史画,如《主权是不能谈判的》、《革命将领黄兴》等,又创作出具有佛山地方色彩的女性肖像画,如《杏姑》、《嫂嫂》、《缫丝女》和《自梳女》等表现广东女性的肖像画,创造性地扩展了肖像画的审美领域,提高了其审美价值,在全国画坛上脱颖而出,赢得众多的荣誉。
在佛山画院,林永康走过下十二年的创作历程。这期间,佛山正处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他扎根在这块热土上,进发出旺盛的创造力。那时作为专业画院的佛山画院,其实并不那么“专业”,他不仅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创作中去,还要参与大量的社会工作,比如为各种文艺活动设计舞台,绘制壁画和主持各种装饰工程等,无论做什历事情,总是尽其所能地追求独特和完美。在一个大型的文艺晚会上,他巧妙地采用富有地方色彩的彩灯造型,作为整个舞台的王体架构,既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又能体现出一种现代的美感,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享受,在为话剧《梦断西樵》和《新居》作舞台美术设计时,为了准确把握每个场景的意境,他到图书馆、乡村搜集大量的资料和素材,以抽象的结构,简练的造型,让舞美设计作为具有个性的艺术语言呈现在舞台上。他始终保持着这种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使他的艺术潜能得到充打的发挥,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而他那种在充满诱惑的年代裹不断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精神,在同时代人中,尤为难能可贵。面对社会、人生,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挫折与痛苦,都不能改变他把握自己的命运、肩负社会责任的信心。
在文化艺术领域裏,面对各种现代艺术思潮起伏纷呈,他确立自己艺术探索的坐标和定位,追寻自己的审美境界。因而,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能敏锐地捕捉并把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特别是从《缫丝女》一画开始,形成了他较为系统的创作思想。《缫丝女》的创作构思,源起于他为历史剧《梦断西樵》设计舞台美术,这出戏反映我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家陈启源在其家乡创办缫丝厂的故事,林永康从中发现了缫丝女与自梳女这种历史现象所包含的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并透过这种历史现象,挖掘和表现缫丝女与自梳女所体现的广东女性形象的品质与精神,贯注着他对家乡这些平凡女性深挚的感情,因而这件作品的产生并不是纯属于偶然的事情。他找到了美,找到了最值得表现的东西。
林永康在肖像画艺术的追求上,善于吸纳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他崇拜伦勃朗、库尔贝、罗丹,偏爱中国古代的石雕和陶塑,并以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从观念和形式上挖掘人物造型的内在美感和力度,为之不断地探索;有人评论他的画是“历史中的肖像、肖像中的历史”,强调人物形象的历史感,往往通过历史的氛围渲染和烘托人物的历史性,如《革命将领黄兴》等。而在《缫丝女》道幅作品中,历史的概念就比较模糊,画中的缫丝女并没有把人们的目光带回到历史状中,而是有意识地压缩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这在他后来创作的《自梳女》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缫丝女和自梳女似乎是透过历史的帷幕走进现代,为现代人所接受和喜爱。他对广东女性形象的塑造丰富有力,运用单纯浓重的色调、主观的有节奏的光和色块,着重对人物精神进行细微的刻画,强调的是她们那种纯朴、端庄、渴望自由的精神,这是他张扬人性,对生命的赞美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方式。这就是他的肖像画独特之处。这种审美的追求,一直贯穿在他近期的创作中,所不同的是在艺术表现的观念上,过去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现在却又向传统靠拢,在整体上更注重捕捉体现人物的情绪和形态,使画面更动人更有表现力,形成一种朴质、精练的现代意味很强的艺术语言。
林永康总是努力去表现人们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因为那是新的,也是永恒的。
2003年1月6日於佛山
本文作者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佛山画院院长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