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是艺术史中的一个流派,常常通过写实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社会现实。在近现代中国更迭动荡的百年历史中,无数背负社会责任的艺术家最终都选择了现实主义作为喉舌。这种创作形式不仅仅是艺术家的选择,是受众的选择,更是时代的选择。对于创作个体之一的徐唯辛,整理他的从艺脉络,我们不难看到其中的偶然,同时,也是必然。
面对徐唯辛的作品,总能感受到来自艺术创造的现实的力量。
从少年时代用粉笔临摹国家领袖肖像,到深入少数民族生活的写生创作,直到2005年开始创作当代众生相系列,从事绘画艺术二十余年来,徐唯辛一直在探索着现实主义道路。特别在近两年来的“当代众生相”系列中,不但继承了学院派现实主义绘画技法的传统,还大胆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形式元素,进而赋予现实主义以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新内涵,创作出鲜明的当代劳动者形象。
表面上看,徐唯辛不过是在不断转变所刻画的对象,事实上却是一个创作个体的主观选择与当代社会交织影响的结果,是小个体和大时代之间的呼应。艺术家既独立于时代,同时却又因为时代而被成就。每个阶段的创作,徐唯辛都有意识地贴近所选择的对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十多年时间里,他的作品大多以刻画边疆少数民族生活为主,一大批诸如《集市上的新疆妇女》、《馕房》、《酥油茶馆》等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而1997年的《酸雨》则可看作徐氏现实主义创作的转折点。徐唯辛毅然抛弃了带有风情意味的题材和纯熟的学院派写实技巧,主动剔除那些有碍传达内在精神的成分,从群体刻画转为个体局部放大的头像,用粗砺的笔触和单纯的灰色调,直接指向自己更为熟悉的当代题材,沉淀为“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这一点,也恰恰反映了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所走过的,和未来要走的道路——为众生造像。用真正饱含人文情绪的笔触引领社会公众的目光。
此次“劳动者之歌——徐唯辛油画展”也正是秉承着关怀众生的人文理念而策划的。在策展过程中,徐唯辛对于时代、社会的关注度尤使我印象深刻,相信这也是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动力。他作为平凡人的生活和艺术经历本身就是财富,虽然将近天命之年,却还以始终贯穿着的热情和理想来看待世界,甘心背负上无形的责任。同时,徐唯辛也不是一个唯美的人。他的作品理性、刚硬、正面,直指社会高速、不平衡发展背后的严峻问题,完全避免了文艺抒情的调子。在主人公们漆黑、粗糙、劳累,甚至伤痛的脸孔后面都是有尊严的灵魂。观众所产生的心灵震撼是对于人格平等的同胞的同情,而非贵族阶层对底层的俯视。
选择这个展览作为“五·一”献礼,对于美术馆来说也有着深层的意义。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艺术家、艺术作品来促成现实主义者们的社会理想,排解人们对当代艺术的种种误解。当代艺术并不是材料、技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概念,更不是轻贱现实、“玩艺术”人群家里的时髦摆设。当代艺术的使命和源泉应该是关注时代,为当代的每个人传达他们正经历着的一切。当观众面对这些大头像,做目光之间的交流时,根本不需要多余的辅助语言。此时,语言和这种单纯的视觉力量相比,实在太无力。
去徐唯辛的画室拜访,看到他的一些新作品,也发现了些新的转变。他正逐步调整自己的目光,在我们的时代中搜寻和放大更多曾经被忽视、遗忘的细节。相信“为众生造像”将会是他一生的工作。
谨以此展作为献给当代劳动者们的一份礼物——这些永远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流和先锋们。
2007年3月于上海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