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劲松翠竹系凌云——安士东先生的绘画艺术

      作者:张期鹏2022-11-10 13:30:09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远望  安士杰国画作品

        我知道安士东先生,是因为一位朋友的介绍。一经介绍,我就被他强烈地吸引了。因为他曾长期在空军部队服役,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是他少年时代曾跟随我们莱芜籍的我国著名画家李半残先生学画,这又是我近些年潜心研究探寻家乡历史和文化名人的一个主要内容。凡是跟家乡有着联系的人与事,我都十分关注和倍感亲切。

        据我观察,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有着深切大任意识、家国情怀的公职人员或专家学者,在他们铮铮铁骨与赤胆忠心的忘我工作之外——常常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艺术才能,或是因为他们深藏不露,或是因为繁忙公务抑或执着于事业追求,让人很难将他们与艺术链接起来。安士东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隐形”画家。士东先生在祖籍泰安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学生时代,“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泰安因泰山而得名,他的家就位于“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泰山脚下。他从小对绘画表现出惊人的禀赋和勤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交汇之际,士东先生遇到自己一生的绘画恩师、著名画家李半残老人。

        李半残(1907-1978),原名李粹笃,字子纯,1907出生于莱芜东照临村(现济南钢城区辛庄镇东照临村)。1928年中学毕业,考入私立山东美术学校,受教于画家瞿园初(瞿秋白之父)。1930年秋,考取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山水画系,受教于陈半丁、齐白石、于非闇等名流大家,毕业后任惠民中学教员。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他在当时的沂水东里店(今属沂源)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时,突遭日军飞机轰炸,被炸伤了左手和腿部,康复后改名半残,取笔名“思健”。解放战争期间,半残老人先后在大众画报社、鲁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等任美术编辑等相关战时宣传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泰安一中,教书育人之余,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厂矿企业,边写边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了大量宣传增产节约、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为主题内容的创作。1965年,李半残老人离职休养,士东先生就是在此时走进李半残老师的家中追随他学习绘画。

        在那个特殊年代,士东放学之后常与半残老人浸润于近现代名家书画和山川苍松劲柏翠竹之中,半残老师还经常用自己的日常习稿和新近创作,并把一些名家作品悬挂在房间的墙上,手把手地向他传授构图和技法,精心指导他临摹过齐白石、于非闇、潘天寿、钱松喦等大家画册和一些当代名家到泰山写生创作墨迹。在士东先生记忆里,在过往的生活场景和半残老人深思目光和挥毫泼墨中,目睹了半残老人晚年的艺术活动及人际交往的情景,见证了半残老人绘画创作高峰以及对于和平生活的讴歌礼赞、对于家乡故土的挚爱眷恋。70年代中后期,士东响应号召到农村插队锻炼,后来应征参军入伍,从此放弃绘画爱好,全身心投入军营火热生活,40余年辗转多地,忠于职守,笃行使命,用忠诚、意志和勇气书写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不过,士东先生少年时代的梦想并没有因此泯灭,半残老师的精湛画艺和谆谆教诲,也在时常提醒着他。尽管没有专门绘画条件和时间,但看到名家精品大作,就以读为主、用读代临,在他几千册图书中偶有画册便细心揣摩,领会其中的意蕴与境界。近两年,他卸任公职后虽然还受聘为国家首批国防教育专家、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理事等职,但繁忙程度毕竟不同以往了。于是,他在从事社会公益和学术研究活动之外重拾画笔,少年时代的梦想发出新芽,在具有了丰富阅历和多方面厉炼滋养之后,他对绘画的理解显得更加苍劲而又充满生机。

        在我欣赏到的士东先生的画作中,多以松竹为题,这可能与他的军旅生涯有很大关系。在他笔下,看到的是苍松的刚劲,不管是处于什么位置,不管是如何屈曲盘旋,总是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姿态,倔强,刚烈和坚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这是何等的气概。他笔下的竹子柔韧而刚劲,挺拔洒脱,神似阐发,笔意天趣盎然,极富时代气息,能够在绘画的写实与写意、具象与印象、自然与超然中,折射出士东先生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于传统精神的传承,能够在细微处体会到他对事业与奉献、艺术与生活、国家与生命的深切感悟、美学追求和奋斗历程的由衷表达。

        士东先生的这种艺术情感与艺术追求,应该与他的老师李半残先生有关,与家乡泰山有关。半残老人居住泰山近三十年,天天看泰山、登泰山、画泰山,为泰山留下了不少精品佳作。60年代初,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曾到泰山写生,泰山管委会指派半残先生全程陪同,潘天寿称赞他以泰山为题材的作品为“画泰山第一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半残先生创作的巨幅画作《泰山名胜图》,直到今天仍然是全景式表现泰山风貌的艺术珍品。他对泰山山石树木的理解非常深刻而独到,他绘画中皴法、笔墨和用色源于对泰山自然风貌和承载的历史文化的理解,无一列外地表现了这座神圣“中华国山”的恢宏博大和傲岸风骨。后来,我听半残先生的女儿李克实阿姨说,半残先生曾经有过宏愿,要为泰山画上一百幅画作,还要画一百幅花鸟。只可惜上苍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他没有能够完成这一宏愿。可以说,是泰山成就了李半残先生,半残先生又为弘扬泰山精神做出了应有贡献。

        所以,当我看到士东先生的这些画作时,马上就想到了他的老师,想到了泰山,想到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经历。他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半残先生艺术创作高峰时期跟随先生学习中国绘画,当时半残先生已经离休,受泰山管理部门之请专为泰山作画。先生的精神品格和泰山的宏大气势,不可能不影响到士东先生成长和品格塑造。这大概就是他后来重拾画笔即从松竹入手的内在原因。纸上烟云,心底波澜,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拏云”。这种能够稳妥把握事业追求与业余爱好的能力,深知人生要不断学会转换角色,忠实做好不同岗位赋予的事情;能够40余年深埋对绘画、对艺术的追索,“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取必然,顺其自然”的超然心态,显示出他强大的意志力和控制力,以至于与他共事几十年的战友朋友都从来不知道他还能画画。这或许也反映了他的绘画艺术既是从生命中来,不曾与生命相脱离,却又从不影响主业或陷于生活繁杂不能自拔的身体力行。因为,美从来不曾脱离生活,而是与日常生活相连、与内心情感相连,与事业使命相连,没有一种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孤悬于生命之外的美。而安士东先生将对美和事业的追求融为一体,已然升华为报国、抒情的凌云之志。


        2022年11月8日于垂杨书院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7(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