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水墨引发亚洲人共鸣

      作者:汲平2011-11-05 10:57:32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木然的脸相,大小不一的手臂,残缺的身形……人有动物的模样,动物有人样的表情,猫似山羊,女人活像壮汉”。美术评论家郎绍君的一席话,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水墨画家李孝萱的独特画风。   城市水墨千姿百态   近年来,水墨画趋向多元。古典的抒情主义和正统的写实主义不再寂寞,出现了唯美、表现、抽象等多种新水墨。其中,倾向于表现主义的水墨最有成绩,李孝萱即是其中之一。   1984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李孝萱第一次携作品《盐滩上的人》参展,获得了艺术界极高的评价。从那时起,李氏画风便风靡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进入90年代,他的风格日趋成熟,成为水墨画坛上一个具有建树性的画家。随后的这些年中,李孝萱的水墨城市画作,频繁地出现在亚洲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法国等著名画展上。有人说,李孝萱的水墨画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也许是激起了所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共鸣。   李孝萱都市水墨有多种样态,有的嘈杂、喧嚣,有的悠闲而幽默,更有诡谲而具哲理意味者。20世纪90年代后期,李孝萱创作了两件相对写实的巨大作品《大轿车》(1995)与《股票、股票……》(1999)。前者刻画了一辆公共汽车上的百余人——它透过都市交通的拥挤,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再现了现代都市空间的狭小,以及都市人的时髦陌生、紧张、焦虑诸种生命相。后者描绘股票市场的热闹景象——控股人、炒股人、得中者、失败者以及他们的忙碌、兴奋或绝望。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都市生态,在这幅巨制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把梦魇变成图画   李孝萱在学校当学生的时候(1978-1982年)接受的是传统与正统水墨的训练,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他后来转向表现主义,虽与“85新潮”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风有关,却不是出自模仿。   李孝萱少年时代亲历了唐山大地震,这使他“亲眼目睹和经历了这场吞噬几十万人口的大自然暴虐,以及灾难中人类的处境和创伤”。在这场大自然暴虐中,李孝萱失去了亲人,这一切都是在城市中发生的,也正是因为城市才使大自然的暴虐对人类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害。   就在他一次次掩埋亲人的同时,在异常悲痛、孤独与绝望的日子里,他喝酒、抽烟、发呆,在墓地荒野间游荡。他开始生活在幻觉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充满幽幻、战栗与神秘。1985年,当他带着这些幻想重新回到天津美院时,正值“新潮美术”兴起。他的画笔犹如放开的闸门,把心底的郁积释放出来,把梦魇变成图像。在蜂拥而至的西方艺术中,他对表现主义情有独钟,埃德瓦·蒙克式的呐喊与尖叫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   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的艺术领域中,通过水墨画艺术对城市作这样的艺术阐述,李孝萱是独步画坛的。   无拘无束但绝非涂鸦   李孝萱如今是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他在给学生讲课时曾说,“我平生最痛恶的是本来很平常的东西,很平常的人,非弄得玄而又玄,把自己打扮得高深莫测。”的确,在他的作品中,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所见的充任某种社会角色的面具消失了,肤面的嬉笑怒骂和一本正经被撕破了,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燃烧的灵魂,一种极端的心态,以及被这种心态所染过的世界。中国和欧洲有许多不同,李孝萱也大异于近一个世纪前的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但在表现扭曲的城市心像、人性分裂及对现代城市的恐惧感这些方面,还是相似的。   李孝萱的用笔用墨方法自由而多变,但并非任意涂鸦,更非缺乏笔墨根底的浮烟胀墨。它们的自由伸张和多端变化似乎陈述着画家作画时的无拘无束,它们在画幅中的有序统一又显示出画家的综合能力。   著名艺术家邓平祥说,李孝萱是一位极富艺术才华和潜质的画家,他性格上交织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的因素,例如,狂热与冷漠、躁动与审慎、崇高与卑微、游戏与严肃、轻率与执著、天真与深刻。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矛盾的特质,激发了他的创作活力,充沛了他的艺术精神,从而赋予了他的艺术以独特的魅力。 
        艺术家油画雕塑国画书画影像摄影照片鉴宝交易宝贝古懂钱币瓷器当代艺术艺术品视频网上店铺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5(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