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李苦禅弟子、“胡润艺术榜榜眼”他自言——崔如琢 根在国画水墨中
作者:汲平2011-08-15 10:29:24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深圳晚报记者张型锋摄影报道 在园博园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三楼展厅里,站在崔如琢先生长11米、高近4米的巨制《荷风盛世》前,一股浑厚的艺术气息似乎在周围升腾。画上的荷花顾盼神飞,荷叶浓淡起伏,墨色酣畅淋漓,整幅图饱满而富有张力,既有伟岸之势,又不失冲和浑融之质,诗意的画面与雄伟的建筑相得益彰。在和崔先生交谈时,记者得知这幅画正是由其为人民大会堂定制创作的18米长、近3米宽的写意花鸟巨制《荷风盛世》的姊妹篇,也是崔先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画中蕴含着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寓意,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生命力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A
绕了一圈,最爱还是国画
5月13日,继北京、上海、杭州等九地之后,“大写神州——崔如琢书画巡展”来到深圳,在文博会期间正式对公众开放,近百件水墨作品全方位展现了当代国画家崔如琢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心路历程。崔如琢先生1944年生于北京,早年曾执教于中央工艺美院,1981年移居美国,期间曾旅居香港,1996年回国,至今定居北京。其书法承袭魏碑派书法家郑诵先,少年时代即拜李苦禅先生为师。
“当年,恩师苦禅先生常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传统画家最看重人品、境界,因为东方写意绘画与画家的哲学观、人生体验相关,这也是我所一直追求的。”据崔先生回忆,当年学画时,他常去故宫看古画、临古画,一待就是一天。正是这种近乎封闭的传统教育方式,成就了崔如琢先生的深厚国学功底。此后游学美国、旅居香港的经历,又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让他有了更多的“顿悟。”回国后,他仍然坚持以东方写意绘画为旨归,用自己雄奇健美的笔触续写当代水墨画的新篇章,并不断开拓新的境界,引起了艺术节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2011年胡润排行榜艺术榜上,他因公开拍卖成交总额高达3.5亿元而位居第二,成为本年度画作价格涨幅最大的上榜艺术家。
“我很早就出国,美国、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都参观过,可绕了一圈之后呢,我发现我的最爱还是祖国的写意绘画,根还在水墨之中。”崔先生讲,西方的绘画从传统上来说是“具象的”,文化底蕴是科学的;中国绘画从古到今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象的”,文化底蕴是哲学的。“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说,东方要比西方悠久得多;从文化对于人的境界来说,中国文化讲和谐,讲天人合一,我觉得东方的东西更深邃、更讲究、更符合我的个性。”
B
传统是基因,创新是营养
中国美协副主席王明明曾这样评价崔如琢,“崔先生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表现出了坚定的文化自信。”谈到传统,崔先生认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艺术创造的富矿,需要用毕生的经历去研习。乃至于他不仅传承了苦禅先生意笔的风采,而且谨遵前辈教诲,常年雇两个书童研墨作画,一概舍弃宿墨。“中国画还是要讲笔墨的,有笔无墨、有墨无笔都不行。墨的干湿浓淡造就了中国书画艺术从力度上的刚柔变化,到情绪上的跌宕起伏。过去我跟李苦禅先生学画时,苦老每次画画之前都是砚清水静,画完之后还是砚清水静。李可染也非常讲究,虽然他继承了黄宾虹的一些技法,也偶用宿墨,但每次墨要是研不好,绝不肯轻易提笔作画。这不光是种习惯和修养,也是种艺术态度、艺术素养和境界。”
不过,崔如琢先生又不是一个被传统束缚、亦步亦趋的人。他向记者表示,中国画到了最后是一种修养,作画的最高境界是浑然天成。“艺术要千变万化,真正的画家是与自然对话、与感情对话,所以我作画的三个原则就是不重复历史、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所以当20世纪90年代他觉得自己的作品没有新意,干脆封笔十年,回国后又重拾画笔。他说:“与传统相比,我还是有很大变化的。但主题没变,也不能变,画画总要讲传承,要研究中国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作品。研究的过程既是继承笔法,又是继承精神。没有了继承,就是瞎画了。当然,不忘传承不等同于固守,而是一种尊重,尊重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宝贵遗产。说到这里的时候,崔先生还向记者作了一个比喻,“中国画一定要讲究传统,传统就像人的基因一样,不能变,但营养是可以加强的。”
今年来,崔先生又把指墨画当成新的创作方向,当做一个系统来研究。所谓指墨,就是画家以手代表,蘸墨作画。“用手指作画与毛笔不同,但必须是毛笔用得炉火纯青了以后,才能更好地控制手,达到似与不似的效果。我在这方面的创作主要是想探索一下国画的创新方向,给大家开启新的道路。”
“深圳文博会、文交所的出现具有战略意义”。谈到文博会,崔如琢先生说,“中国这三十年的迅猛发展,走过了西方过去二百年所走过的路,现在我们创造的财富总量已经在世界上排第二位,将来甚至可能成为第一……文博会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在战略上的重新定位,是国家为文化、艺术、软实力的复兴所作的努力,并以此逐步实现中国文化的市场价值。”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