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10-07 18:24:03 来源:艺术中国
2011年4月27日,“艺海童年——王明明儿童时期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在开幕之前,艺术中国对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进行了采访。
问:“艺海童年”童年时期作品展是一个具有特别创意的展览,这个展览思路您是怎么来的?
王明明:我今年虚岁60,原来想搞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后来我夫人说现在总结还过早。因为这五年我做了五个展览了,都是专题性的展览,后来我想我把我父亲为我整理收藏的几百件儿童画整理出来,通过这样一个形式想回顾一下儿童时期6岁~13岁的作品,寻找我在这五十多年的创作过程当中进步了多少,丢失了多少,儿童时期最本质的东西是否还保留着。
我们的艺术往前走,回望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是一个回报,我的父亲、母亲、众多的艺术前辈对我的培养。
问:虽然经过了几十年,很多画作都保存的非常好,当年您的父亲是如何保存这些画的?
王明明:因为他对我的成长特别精心,除了发表、出国展览,很多的作品,他每一张都叠起来,一摞一摞的,也躲过了文化大革命,因为文革抄家的时候,有很多名画被抄走了,很多大师的作品。但这批东西保存了下来,因为他当时觉得儿童画没什么价值。所以就一直留下来了,这一点上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问:您的父亲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明明:我父亲从年轻就喜欢艺术,可是因为家里生活的关系,他没有从事艺术的工作。我们小时候,他教我们的时候,首先应该是做人,做人应该怎么做。你比如说诚信、谦虚谨慎、自强不息、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的时候要有清醒的头脑。他说做艺术首先要做人,这个跟好多老艺术家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一样的。在这样的家庭和老师的教育下,我首先是要在做人上下功夫的,怎么样做一个端端正正、堂堂正正,对社会做贡献的人。第二是艺术,艺术应该怎么去学?按照艺术的大道,那就是按照艺术的规律,对传统和艺术的尊重他们讲的很多话,我记住一辈子。实际艺术并不复杂,不是观念的问题,中国画是传承的问题,按照艺术的大道传承下去后,道路将会越来越宽。我从来不批判别人,我只是吸收,我是有选择的吸收。因为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批判任何人。只有喜欢不喜欢,吸收不吸收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对艺术的态度很重要。
问:您的教育经历跟现在学院式的教育有很大不同,您觉得这两种教育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王明明:我很幸运,因为我开始学画的时候是齐白石逝世的年代,那时对中国画、对齐白石的宣传是深入我的心里的。从展览的作品来看,这里面有很多痕迹,都是当时中国画大师的痕迹,我当时去体会、临摹,在创作中把这种体会表现出来。为什么我得益于这个呢?我在艺术上的“第一口奶”是中国画的,你比如说空白、构图,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这个种子,几十年从开始画画没几张的时候用毛笔,一直用到现在。中国画的工具是不能变的,艺术是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变成自己的血液,在加上时代精神表现出来。技法在艺术的本体上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我没有学他们的皮毛,它们给我讲的几句话的最精华的部分我记住了,我就一辈子去实践。这样能变成我自己的艺术。我觉得我父亲很伟大,没有让我的拜一家,如果拜一家的时候,你就会按照这个老师的所有走下去,进入古人的巢穴里面。他没有,他让我广泛的去吸收,在我的创作里也是这样,所有的前辈没有给我框框,我很有定力的去选择,按照我自己思考的方式继续往下走。
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在学校里的教育丢失的是什么?我一直在强调,丢失的是自我判断能力和定力,因为所有的事情是老师帮你管教的,是灌输式的,而不是让你主动地吸取的。这是这两个不同的观念。我没有上过任何的美术学院,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历程中我是有意识的去选择所有大家,去跟他们对话,我觉得我是非常主动的去选择的。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锻炼的就是我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觉得这个对艺术家是特别重要的。
问:在您的这些作品里,很多作品都露出自信的气质,这是否与您直接接受大家传授有关系?
王明明:因为我觉得这些大师没有对自己产生过怀疑,他对自己的民族意识没有产生过怀疑,我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画错了就是画错了,可是我觉得我不能对我的艺术经典产生怀疑,我们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绵绵不断的延续下来,艺术也是这样的原因。另外是自己的表现,我是在谦虚的基础上自信的去画这张画,它跟谦虚是两个概念,我谦虚自信不等于是自负,有很多人是自负。我在画这一张手卷的时候不是很得意,那我就下一个手卷能不能画得更好,这就是我找出奋斗目标,找出了它的缺点。所以这些年我画得不是很多,可是我要去想一些问题,比上一张要有一些进步。这就是一个你能不能吸收好的东西,在转换自己的营养。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