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学院派谈起——画家唐勇力先生访谈

      作者:汲平2011-10-31 15:16:30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王爱红(以下简称王):从中国美院到中央美院,自踏进美术学院的大门开始,学习、教学到创作,您始终没有离开过美术学院这个体系。因此,在很多人的眼里,您是典型的“学院派”画家。当然,这是在首先肯定有所谓“学院派”这个词的前提下而说的。不管怎样,只要谈到“学院派”我想您最有发言权。



          唐勇力(以下简称唐):(笑)那就首先谈“学院派”吧。“学院派”这个词并不是中国的发明,它是从西方美术学院派生过来的。我们现在讲的所谓“学院派”,严格说这跟西方“学院派”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过去的学画历程主要是师傅带徒弟,作坊似的,一个老师带几个徒弟,然后几个徒弟学一个老师。中国正规的美术学院,可以说是借鉴了西方美术学院的教学体制而建立起来的。中国近50年的美术教学,本质上是按照西方模式运转的,它培养了很多有才能的画家。



          20世纪初期,中国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社会交替的这个阶段,有一批非常有才能的文学家、艺术家,像黄宾虹、潘天寿这样一些大师级的画家,严格地说他们没有进入美术学院,完全是按照他们的这种私塾模式从事美术活动。你说他们是自学成才或是私塾模式也好,总而言之跟我们现在的学院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近50年培养出来的一些艺术家,在中国画领域里,从时间段上来说,还不足以涌现出大师级的画家,而真正的大师级画家又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从现象上来看,就好像美术学院培养不出大师级画家,好像学院的教育有很多问题。对学院派的绘画和自学成才的绘画,严格来讲已经走过50年,应该说自学成才的画家已经逐渐减少。现在,在社会上活跃的中国画家,有90%是经过学院训练而成才的。所以说“学院派”这个词,它只是一种学术上的观念,而把人群分成“学院派”和“非学院派”是很困难的。但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它又有学院派绘画的形式表现和非学院派绘画形式表现。严格说,我们搞实践的中国画教师中,所谓“学院派”的绘画,应该说是经过按部就班的艺术训练,讲究基本功,讲究形式构成,讲究中西绘画融合,有严谨的理论支撑和造型规律,而这样画出来的画,看得出来是经过美术学院训练的,有基本功的,它透着一种美术学院训练的痕迹。而有些中国画,一看就知道缺少基本功,不是美术学院训练出来的,在气息上有明显的不同。



          王:请您进一步谈谈对中国“学院派”的认识,好吗?



          唐:从绘画的角度上,应该有“学院”和“非学院”的这种绘画的感觉,但是,是不是“学院派”,或者说是不是经过学院培养过的就是“学院派”画家?不能这样讲。



          从学院里可能挑出一些画家作为“学院派”的代表。那就是说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中,把他的创新和创作融为了一体,并在个人创作上,展现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有自己的建树,有自己的思想,这样,他形成了和别人不一样的创作风格。这个创作风格具有前瞻性,和别人的不同,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学院派”的绘画和一般形式的绘画,区别就在于作品中的技术含义和文化含义。实际上,技术含义和文化含义,在非学院派画家里也是有的。更主要的是,“学院派”画家的技术含义、文化含义、共赏含义、中西融合的含义,都在里面能够得到体现。



          王:您认为中央美术学院是不是代表了中国的美术教育体制?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的美术发展上,起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唐: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的美术发展史上,油画、版画、雕塑等,毫无疑问起到了旗帜作用、领头羊作用。中国画也是一样,在几十年中国画教学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一直提倡开拓创新、中西融合。在中西融合里,寻求中国画的新发展,这一点,在5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里,可以说对中国画的发展起着一个桥梁作用。从全国美展上,我们看得很清楚,画家们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学术奖,都受到了学院教学的影响,又受到了传统的影响,也有西方文化的融合成分在里面。可以肯定,他们是受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的直接影响。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的人才,大都分散到了社会各界。他们在中央美术学院受过的几年熏陶,接受学院的教学思想,尤其是中西融合的思想,两端深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是体现最深的。一方面是学习传统,一方面是学习西方。中国美术学院在学习传统上创立了传统为主的典范。因为新时代的中国画的发展,尤其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撞击,这是肯定的。所以,中央美术学院保持的是两端深入、传承创新的学术定位,这也最适合当今中国画的发展。



          王:您从中国美术学院到中央美术学院,从南方到北方,跨度很大,影响自然也很大,有了这种结合,您的绘画就有了更多的内涵。我想请您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创作,谈一谈您的创作风格,或者说是自己的一些体会,好吗?



          唐:原来有一个杂志,就提到关于南北绘画的差异问题,我谈了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不同的教学结构以及不同教学的学术定位和教学方向,这一点,在浙江中国美院的15年教学中体会非常深刻。中国美院的教学,提倡的是对传统的学习,它归根结底围绕的中心是笔墨,以笔墨为中心。笔墨的中心就是强调骨法用笔,强调书法用笔的运用,讲究笔法。这一点,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上、教师的思想观念上、教学的理论指导上、教学方针上,都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他们从临摹到写生,最后到创作,都是以笔墨为核心,以笔法为核心。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传统、理解笔墨有非常深刻的作用,而这对他们一生艺术创作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终生受益吧。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生、青年教师、青年画家,从他们的作品中能看出他们传统的功力。目前来讲,在我们的理论界有回归传统的趋向。在这个环境里,他们就凸显出来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情况,应该属于中西融合,多元化,关注社会,关怀人生,关怀人文……这一点,中央美术学院更具有现代性,更具有人文的精神在里面。它除了学传统以外,更注重的是创造。这是两个学院教学追求的不同的方面。对全国来讲,这两个学院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自己的画就不谈了。



          王:能不能请您谈一谈对待书画市场的态度?因为,我似乎觉得“学院派”的画价目前在市场上不是特别高,应该更高一点才是,相信再高一点也会有市场,说得通俗一点,再高也会有人买,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这不像有些画家,是不是真的画得那么好,是不是真的物有所值,是不是能够称得上是一位画家!但却把画喊到了天价。就这个问题不知道您是怎样想的?



          唐:中国画处在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好的时期,中国画家也的确生活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市场最繁荣时期。现在,我们虽然不能说中国画是最好、最强盛的时期,但最起码是中国画市场最繁荣的时期。这个从几大公司的拍卖就能看出繁荣的状态。具体到画家来讲,尤其是我们这些当代的四五十岁的中年画家,在这个时期,所肩负的任务是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是中国画在新中国成立后50年的发展中属于不平稳的状态,跌宕起伏的。到现在,进入2l世纪之后,开放与民主的步伐在加快,中国画艺术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但是,这个时代只是属于中国画发展的继承和转型时期,尤其是我们现在肩负着时代的重任,自然而然地有一个担子压在你的身上。至于你承不承担,都有一个担子。对于我们具有一点使命感的画家,尤其肩负着教学任务的画家,学术思想非常重要,希望能够在中国画的探索、创新和发展上,在有生之年作出一点成绩,贡献一点力量。这一批画家特别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创新上的探索和思想建树上的不断深化。对于市场的重视没那么多,追求的是今后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对社会贡献的人生价值上。所以,对于我们来讲,对市场的关注不是很大,顺其自然。当然画家也好,其他人也好,都需要经济支撑,都需要钱。但钱多少,没有止境。我们的思想主要放在学术研究上,对市场的关注、对市场的承诺保持一个淡漠的心态。



          王:现在的美术仿佛越来越走向“学术化”,对“学术”这两个字您是不是还有不同的见解?



          唐:那首先应该理解“学术”这两个字。



          “学术”,严格来讲它具有研究性,从理论到实践的探讨、继承和创新。如果没有这些,不能提到“学术”的境界,那就变成一个画匠了,也就不存在“学术”的问题了。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75(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