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蜀近代中国书画奠基人冯建吴艺术观感

      作者:汲平2014-02-17 15:26:54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巴山蜀水,人杰地灵,孕育几多才情,萌发典藏佳作无数。纵观近代巴蜀画坛,冯建吴先生可谓巴蜀近代中国画奠基人。先生师承潘天寿又远接吴昌硕,其22岁于蜀地创办东方美专,任教23年,45岁于重庆四川美院教授山水、书法、篆刻、诗词,渝地教学34年,一生桃李天下。纵观当今巴蜀中国书画名家,多为先生之弟子,便可知先生于巴蜀中国书画之发脉深厚、源远流长。

        庚寅初夏,“冯建吴诞辰百年艺术展”在三峡博物馆开幕,余伫立馆内,良久不舍离去。先生是近代诗书画印全才之宗师,其诗,抒凌云志而合于格律;其书,独创新貌而傲骨铮铮;其画,数尺见方而气吞万里;其印,钤拓片纸而蕴藏乾坤,令人叹为观止。读大师作品感受最深,是笔下见傲骨!

        观其用笔,中锋行笔之厚重,刀凿剑削之力度,金石之气跃然纸上。其笔意丰富,大气磅礴,风格独具。画中有写笔,书中有画意,印中有万壑,刚直不阿,正气冲霄。下笔干净利落,毫不犹疑,似刀似剑,似斧似电,一劈直入,势不可挡。在冯先生笔下,即便是致柔之水,也浩然接天,扑面而来,淼淼烟波,连绵强势。难以想象,先生瘦弱身躯,竟彰万钧之象,足见其人格之坚韧,气节之高洁。

        观冯老之书法,气象万千,令人遥忆伊墨卿(秉绶)。二书同出汉隶,用笔多润少枯,中锋行笔,篆意显明,结体超常,大气磅礴。伊书多结构性布局,隶书愈大愈见其佳,通过空间之变化,质朴之用笔,纵势之重墨,横势之整峙,体现出纵横开合之气象。冯书则用篆书之铁线,瘦筋之硬直,下笔坚挺,转折处亦不作巧,直转直走,于楞直行笔中,彰显文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气节;于中锋操持间,彰显文人敦厚老实,忠于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品格。冯书容真草隶篆于一体,形成独特之风貌,一幅作品亦篆亦隶,亦行亦草,形体的大跨度,加之硬笔之随意驰骋,使作品呈现出纵横开合之气象。此外,冯先生又因其画功深厚,笔法更见丰富,于直楞中多有画趣。书中有山水之境,水云之势,气贯于卷,呼呼风声,透出中国文人胸藏万壑之襟怀。

        嗟夫!读冯老之作,令人欲罢不能矣,撰联以抒怀:

        笔底千江涌潮水

        胸中万壑冲云霄

        大师之生也难得,大师之走亦可惜。巴蜀拥之有幸,众徒拥之有幸,幸福之余,亦当奋蹄,以为往圣继绝学!

        注:

        1、  冯建吴(1910 - 1989),字太虞,四川仁寿人。近现代著名画家,诗书画印全才。1930年在成都创办东方美专, 1955年调四川美术学院任教授。长期教授山水、诗词、书法、篆刻。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协四川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协理事,重庆国画院副院长,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1979年为联合国中国厅作《峨眉天下秀》巨幅画,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绘《峨岭朝晖》。

        2、伊秉绶,清代(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福建汀洲人,拜纪晓岚、刘墉为师,为乾隆五十四年( 1789 )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惠州知府、扬州知府等,逝年 62岁。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