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1-11-01 16:04:45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这是一本书。我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不是通过文字写作完成的那种,它是通过绘画的写作。我们借助科学的手臂,用照相机和印刷术,把一幅作品从头至尾的绘画过程记录下来。现在,将这些已经不复存在的东西(最后,只有那幅完成品《溥仪出宫•民国十三年》的中国画了)放到一起,我们重新面对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阅读呢?与一些文字著作不同的是,这本书的语言琢磨不定,说来奇怪,却像是印证一种生物消失或者成长的文件,我感到一种持久,一种纯粹。有许多理由告诉我们,绘画的过程是不能看作过程的,绘画其实就是思考的痕迹,其本身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每一个机会莫不如此。而现在是我们有机会去欣赏被称为“过程”的东西,这个事实就耐人寻味。人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是:懂得阅读是一种幸福,是的,没法想像其它物种可以做到这一点。书籍使这种行为变得高尚了。
这本书所以有这种样子,是原于我的一个看法:我不相信绘画创作一定需要草图的,我觉得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草图上的东西,即使再细致,再有表现力,比如铅笔、木炭的效果,移到宣纸和毛笔上也要走调。其实作品只有一次生命。这意思不是说重复的绘画,我是反对刻意的、紧张的、描摹式的方法,不是自然的出生,对于作品而言,不是什么好事情,它把绘画生活弄得没有趣了。
为了了解这本书所涉及的事情,在编辑的时候,我把绘画时的想法顺手也整理出来,同时还加进了关于历史画创作的两篇短文。这类补充可以作为“身外之物”,是大可不必在意的东西。
我的这幅作品最初只是画了一个小稿,仅仅是为了构思能够明确一下。然后就是对着满墙的白纸了——纸的长度是画室的长度,如果墙壁宽一点,我想画面会随着延长,高度也是这样。种庄稼的农民,总要在自己的田里耕作,不能把种子撒到外人家去。
我得这样说,拿起木炭条开始画的那种时刻,难免不是心事重重,因为许多事情,我并没有拿定主意。在这本书里,这种感觉就非常明显了。一个人,两个人,当他们三三两两在画面上出现,有一天,我突然感到:“这些不是我的亲人吗?”我意识到,这是这幅作品的根本。也就是说,绘画创作的主题,其倾向是在画的过程中被确定的。
——我有了回家的感觉。是的,我画出了那些人物,是亲人一般的人物,可我仍然说不出对于他们有多少了解。我不愿意把这种话说的太动情,我想作为一个秘密,借助这本书,把它送给每一个人。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