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芬奇的启示

      作者:汲平2011-11-01 16:06:51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中国画的教学存在着一个误区,我们总想找一些表面看起来带线条的那类作品,比如安格尔、席勒、克里木特等作为范本。应当说明的是,不是这些作品不好,而是我们对教学、对素描的理解有问题。实际上,中国画从来就缺少写生传统——当然,这是站在今天美术教育的基点上看问题。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画不重视写生即没有课堂教学。那么,过去的所有经验几乎就失效了,我们必须的接受面对模特儿这样的一个事实。也许有人对此会谈出一些意见,但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的生活的趣味、思想意识和观念的转变就不是我们能把握得了的。——这不是一个悲观的情绪,尽管其中有着无奈。我们还知道,在精神世界里,传统文化所产生的那些内容依然在起作用——这也是我们无法估量的财富,问题是,怎样继承呢?就绘画而言,师傅带徒弟和作坊式的学习都已没有了,取代它的是学校,而学校的教育与传统的那种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绘画这样直观的艺术,其能力该是如何训练为好呢?



          现在我来谈谈作为个人的一些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于形式,这是视觉艺术的特性,因为没有形式,内容不复存在。因此,中国画的学习是十分注重掌握形式——绘画的方式方法了,它具体到用什么样的笔、什么样的墨、什么样的纸张材料。由此看出,我们的教学必须调整到与此相适应的地步,也许因为如此,才有人主张在学习素描的时候,尽量的追求以“线”为主。



          我所以不认同这种方式,是觉得它有点“唯样式化”了。从生活的内容去考虑绘画的重要性是我们的给予,其中有着许多偶然,就像现在画素描,不用去讨论原由,只有是画了,因为学习绘画没有别的办法。留下了唯一的问题是,由此带来的与传统学习中国画方法的冲突。如同一切事物一样,我们一直在研究,理解它的钥匙究竟在何处?我曾经想过,不论事情如何复杂,事实上总有最为根本的东西我们不能放弃。比如,中国画的确在技术上,在制作技巧上有自己的一套。但是,我们现在是面对艺术问题,谈话的本质就发生了改变。决心承袭传统手艺的人,它们的目的、工作的意义谁都清楚,而现在我们讨论的是与现实相关的精神生活,这样涉及的内容就不是学习技术的那样简单的东西了,我们不知道自己所为,人类在表达自己的时候,总会感到茫然,总会感到现成的语言无法穷尽思想,因此,我们所接受的往往是对过去的批判。换一句话说,随心所欲,心灵自由成了艺术家的追求——这是难以捉摸的情况。想像一下,在作坊里的工作怎样能有创造呢?于是,我们相信了运用想像。这是在学习的开始就可以注意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培养自己的这种兴趣?——教学之中需要画模特,实际上也给了我们结果,就是课堂中的写生要符合对象,任何影响我们表达的方式都可能被改变。



          这只是一个事实,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为什么会是这样。那么,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做为更好呢?我认为,写生既然是一个新内容,我们就应该学习这种内容,利用这种内容,而不是把这种内容变形,使之符合我们从前的习惯。这个前提在绘画方面,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我先举出一个例子,分析一下达芬奇的《女人头像》,看看他这样做的好处。这是与传统的中国画迥然不同的绘画方式。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形式——用笔用墨那类的作品,达芬奇通过绘画表达着思考。他似乎在运用抽象思维,仔细地、艰难地做着考据工作,粗看起来,整个绘画过程他是经常出错误:五官的轮廓用白色改了又改;表现形体亮面凸起的地方也是用白色反复添堵,这种情况说明,在语言的表达方面他显得犹豫或吃不准——这样说着达芬奇作品的时候是我们的不敬,但是,没有关系,我们正是想通过我们发现的这些事实来阐释达芬奇的伟大。达芬奇认为画家是高尚的,绘画不是简单的“机械手工的劳动”,绘画是研究自然的科学。达芬奇说“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画前的东西,然而对它们一无所知。”对于素描,达芬奇还强调要“慢慢的描画”,这种“慢”,我们想到,在绘画过程就是认识,也只有“慢”,才能将对象研究入微。我们再回到画面。达芬奇在画面上反复修正的是什么?如他所说,是在建立一种“高尚”——这是通过形——五官的客观形态来完成的。绘画不是哲学,它的思考应该是我们看得见的形象。别忘了,我们说过,达芬奇是运用抽象的思维工作的,因为绘画的特殊性,他必须在作品中把形象描绘得十分具体——就像科学家写论点要做到正确无懈可击才好,否则怎么叫精致呢?就是为了这一点,达芬奇反复修改他画的那些内容,仅仅是从额头到下颌的那条线,他就做了非常细致的调整。至此,我们还应该认识一下达芬奇作品中的空间的概念,这是西方绘画最为重要的因素。达芬奇表现形体的空间,是像手摸着的一样,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哪个形在前,哪个形是转过去、是深进去的。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不是真实的,像照相机那样的记录,而是出自艺术家对对象的理解,通过理性的处理所制造的“感觉”。尽管有人称达芬奇的作品为“公认模仿自然的旷世杰作”,我仍然认为他的作品是纯粹的表现意识的一种。还有,如果按照今天讲究制作那类画家的看法,达芬奇似乎没有考虑到画面的效果,达芬奇的修改就显得磨叽、粉气,他应该换纸重画的。达芬奇所以不那么做,正是放弃了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既表面的效果,比如我们说的潇洒、帅气的那些笔墨形式。达芬奇是看重内容的,他的所做所为都是在建立自己的信念。实际上,这是智慧,还有人能将画面处理得像他那样的完美吗?我们说过,达芬奇的完美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他的表达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科学而严谨——他留在稿纸上的素描,我们感到就是罗马建筑的写生——达芬奇的心中总有一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让我们看起来顿生敬意。他的作品前,我们无须讨论什么,经典给人的教诲都是不动声色的。



          达芬奇的《女人头像》我们判断是描绘了一个具体的人物,除了看到的难道就没有别的想象——这是现在的问题。我们听到,有人把写实的方式视为绘画的初级阶段,其意思在于说明具体的形象限制了人的思维。这在中国画家当中是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中国画的精妙之处当真就是不着边际的东西?我想这是不求甚解人的口辞。达芬奇的绘画,如我们分析的内容,给了我们许多启发,这是站在领悟艺术的层面上。我不认为欣赏者面对着不同的作品,中国画和油画吧,他的审美差异有多大,我们不是在做文物的鉴定工作,所有的感觉,在瞬间的接触中即可获得。



          介绍达芬奇《女人头像》的同时,我们或多或少地谈到一些情况,我认为都是在教学中实际发生地问题。首先是,我们把笔墨的韵味看得过于抽象了。抽象的概念不一定是“玄”,我们不知道与我们领悟得到只是无法用合适的语言叙述不是一回事。现在是我们自己也不愿意回到事实之中,因为那不仅是伤感。最容易做的就是,凭着血脉继承家传,然后是云里雾里活着。就是这样,迷信已被普遍接受——我们想想,在专业院校的课堂上,对于模特儿的存在,许多人已是漠不关心,一味地炫耀心中并不可靠的知识。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被人忽略不计的,正是绘画本来的意义。



          我所以用心地分析达芬奇的作品,尽管那一件在他的作品里并不怎么重要,但是,我们看到了与那些不朽作品一样的内容。这是原于一种角度。这样,自然地我们也了解了比较正确的方法,就是:像达芬奇那样的对待绘画。——这里难免会有些争论,在本文的开始我就把它摆在那里,不然不会有了这么多的话可说。尽管我已觉到了啰嗦,可事已至此,还需要再一遍地重复——我们说过的错误十分明显,中国画要发展——假定我们认可这种观点——为什么一定寻找一些貌似“我们的”样子的作品作为标本呢?既然知道了自己的特殊之处,为什么还要把身体曲进螺壳?没有螺壳我们不敢前行,这岂不是说我们的“特殊之处”不是“特殊”而是问题吗?自负引起的遗漏我们害怕说出思索的结果。实际上,不想重复以前的绘画模式是我们不能重复以前的生活。每一种东西,一个时代的面貌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表达,而寻找这种方式则是艺术家的工作。这里,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目标,在最后抵达的山峰上他们会聚集在一起。当我知道了这一点的时候,正是在写生的过程之中。同时我也猜测,艺术风格和面貌的形成其中的秘密在于起点,在于不同——这是一个没有被任何人证实的结论:我们无法将两种或者许多种感觉放到一起;因此也没有人能证明,在艺术上什么样的延续是纯粹。相反,差异都是可能带来启示的。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40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