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3-21 11:49:03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甲申初夏,我欣喜地接到去西藏考察的通知,没有半点的犹豫便加入到赴藏的队伍当中。自成都登上空中快客,心跳便开始加快。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西藏的高原环境。俯瞰世界屋脊的莽莽山海,我想,当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入藏走了近三年时间,今天的空中之路让我不到两小时就能抵达遥远的梦境,只愿不要负我此行。
从贡嘎机场到拉萨市约100公里的路程,大巴行驶在雅鲁藏布江边的一级公路线上,冈底斯山脉蜿蜒相伴,西行40多公里时眼前出现了横跨雅鲁藏布江的曲水大桥,导游先生告诉我们,这座桥是雅鲁藏布江上三座大桥中的一座,是连接三条公路的纽带,因此昼夜有军队守卫。
在距离拉萨市不远处,导游指给我们看雕刻在山岩上的一幅巨大的佛像。据说,被元朝汗王忽必烈拜为国师的八思巴,从北京返回萨迦寺时路过这里,随身携带的释迦牟尼佛像说起话来:“我不走了,就留在此地”。一行人大惊失色,八思巴马上决定,在此修庙立佛。于是,便有了这尊美丽的大佛。神奇的地方有着太多神奇的传说,大家纷纷下车与大佛合影。
坐在司机身后,望着窗外高原的景物飞快地向后移动,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圣城拉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是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代藏王松赞干布定都拉萨起,它就成为西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并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
一千个旅行者对拉萨会有一千种印象,因为它的文化内涵实在太丰富,色彩变化又那么多。连绵不断的高山环抱着这片谷地,红墙金顶的布达拉宫雄踞于白茫茫的藏式建筑群之中,好似鹤立鸡群。数以千计的民宅屋顶上,竖立着无数五色的经幡,每一根经幡自上而下有蓝、白、红、黄、绿5种颜色,象征着蓝天、白云、火焰、河流和土地,经幡呼拉拉地飘着,好像诸神在游移召唤。在藏语里,“拉”是神,“萨”是土地,“拉萨”的意思就是神地或圣地。
我们住进了富有藏族风情的“琅赛”宾馆。对初次踏足西藏高原的我来说,的确有许多想象不到的严峻考验,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探险”。海拔3650米的拉萨市,空气密度、年平均气压比平原地区少或低1/3,氧气含量比平原地区少1/3左右,大家在走路、上楼梯时都以缓慢为原则,导游嘱咐我们切忌急走或跑步,就连自己的行囊也是服务生帮忙拿。我听到有人在喊:“不能洗澡也不要吃的过饱”。这是针对第一天到达高原的人说的,于是,整个下午大家都在拼命喝水、卧床休息。
从嘈杂、混沌的平原城市初抵西藏,我的感觉是:这里的天空格外蓝,蓝得如画似梦,令人难以相信是其自然。同时又感到头晕、失眠、口干舌燥。有的人还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胸闷、气喘和消化不良等等不同感觉。即每个人都有一时不适应的“高山反应”。大家住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购买高原药物,西藏条件较好的宾馆内和旅行车上都备有氧气袋和高原药品。有人感到严重缺氧立即吸氧,轻者服用高原药品即可。我躺在床上不能入睡,一度出现呕吐,在同伴的帮助下服用了“高原安”等一些药品,当即药到病除,霍然而愈。
因为空气稀薄、气压低,沸腾的开水也不到80度,我试着滴在手上竟没有烫的感觉。我尤其注意到吸烟的男士,他们随身携带的电子打火机在高原常常打不燃。
第二天,我如履平地般登上布达拉宫最顶层。踏访拉萨的游人,没有不去瞻仰布达拉宫的。在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与万里长城、北京故宫一样齐名。
始建于7世纪的布达拉宫,由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组成,殿宇楼阁近千间。在历经了千百年的天灾、兵乱等的倾覆后几经重建、修筑后已成为浩瀚的博物馆。
一座寺庙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图书馆。
在庙宇遍布,高僧如云的西藏,壁画与唐卡无处不在,就连宾馆、酒店、民居也是随处可见。这些被藏民视为骄傲的、在佛学上有卓著成绩的珍贵组画,反映了不同时期西藏各地区政治、经济活动以及文化风情的场面,有的是各类佛、菩萨、护法神以及各世达赖喇嘛和藏传佛教高僧的画像,还有关于佛教起源的许多故事,他们的动作、他们的服饰,无一不是各个时代的写真,同时也记录了西藏的重要历史。布达拉宫西大殿“司西平措”楼上的走廊,是有名的壁画廊,听讲解员介绍说有698幅壁画出自前后藏400多位画匠之手。我仔细地欣赏着、抚摸着迎娶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这些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画面,似乎感觉到了他们的灵性,更敬佩艺术大师的精湛技艺。另外,五世达赖赴北京觐见清朝顺治皇帝的场面,被当作这位达赖一生中重大的事件而绘制在布达拉宫红宫内的显要部位。有趣的是,就连达赖夏宫罗布林卡中的养马厩这种地方,也在门楣、墙壁上绘满了习武的壁画。除此之外,我在藏民家中的桌椅床柜上也看到许多绘有自己风格和情调的吉祥图案、鲜花彩鸟的壁画。
唐卡是一种带有浓郁西藏风情的卷轴画,大部分是佛像和菩萨像,也有一些花鸟、山水画和医学、天文学方面挂图式的。在拉萨,我们好奇地走进一家制作唐卡的店铺,有几个画师正在细心作画,经了解得知,它的过程是将白布绷在木架上,涂一层胶汁,晾干后,垫木板、洒水,用石子磨平,打上格子等后,再用植物和矿石颜料调好描摹上去的,绘成的各种内容和颜色的画幅色彩鲜艳,永不退色。据说还有刺绣,贴花、珍珠宝石饰缀其间的,价钱高低不等。它被西藏寺院和藏民视为珍宝,也为爱好者所青睐。我们中间就发现几位和我一样的爱好者。
晨钟暮鼓的宗教生活,为景观神奇的西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没来西藏前我就听说过“磕长头”。这次,在通往拉萨的行程中我看到了一步一个等身长头的朝圣者。在大昭寺门前,这些男人、女人、老人,甚至小孩,在那里一次接着一次地磕着长头,他们赤裸着双脚,五体投地,向寺院的佛、法、僧三宝顶礼膜拜,有的人俯卧在青石板上喃喃祈祷久久不肯起来。
这些人有的来自西藏各地,有的则来自青海、甘肃、四川藏区,他们就这样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向着心中的圣城拉萨走来,途中有的需要数月、一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他们的命运似乎就是要用脚步丈量大地,让自己的脚底高过苍茫的群山,用自己的心和神山圣湖、圣神的寺庙触摸、亲近和拥抱,以至有的人半途就为信仰献身,为了来世,宁愿受尽今生一切苦难,并坚信积累脚步就是他们的功德、传播信仰就是自己的使命。拉萨最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美丽的大昭寺门前坚硬的石板,已被朝圣者的躯体磨出了条条等身长的深槽;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12岁铜塑鎏金像前的石板也被信徒的身躯磨得像镜子一样光滑。这就是虔诚的藏民对佛教根深蒂固的崇拜与写照,以至有人称:西藏是最后一块“西天净土”。
有人这样说:一个藏族人不会在乎他们有多少土地、金钱,能不能顺利转世投生,对他们来讲才是最重要的。
在几乎全民信佛的西藏,佛教教义家喻户晓,藏民一出生就离不开佛教的气氛。婴儿取名要请喇嘛,男婚女嫁之前要请喇嘛,人死后实施的天葬要请喇嘛。无论老幼男女,都将佛像或经文作为护身符佩带在身上或系于颈间,认为可以避灾免祸。凡遇到寺院、宝塔、都要按顺时针从左往右绕行,就是见了玛尼堆(石堆)、经旗杆,藏族人都要绕上一圈,还有许多随处可见的握着手鼓转经的老人神往地边念诵咒语边转经的虔诚方式。我们在西藏的几天里遇到或参观宗教设施,乃至到环绕拉萨大昭寺最热闹、最富有地方色彩的八廓街,也都在专人的指引下入乡随俗,左右绕行,否则就会引起藏民的不快。
说到八廓街,我忍不住还要说一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藏民族的历史上,仓央嘉措堪称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但是在宗教氛围十分浓重的西藏,作为政教领袖的仓央嘉措,行为和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据说他经常趁着夜色,经过一条秘密修砌的通道溜出布达拉宫,到八廓街的一小酒馆和他心仪的酒娘玛吉阿米一起饮酒、唱歌┅┅。今天,在八廓街东孜苏路口有一座临街的黄色二层小楼,传说就是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会的地方。仓央嘉措在这里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歌,被藏民代代传唱。
接下来,我们长途跋涉来到西藏境内色彩最丰富的日喀则地区。
西藏高原被视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它的地壳厚度比世界其他地方厚几倍。由于海拔高,藏族人只能在地里收获青稞,群山上也只能长出矮小的荆棘和植被,绝大多数的山峦是一片荒漠。可是当汽车行驶到距离日喀则不到100公里的路段时,我竟被在这块苦寒而贫瘠的土地上能有这样一片绿荫匝地的幽深和宁静的地方而感动。难怪有人形容西藏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果真如此。导游向我们介绍说,这里大约海拔3900米,由于离市区较近,这里的藏民相对生活比较富裕,眼前这条平坦的沥青路是几年前各省市到日喀则的援藏干部们捐资而修的,因此大家都叫它“援藏路”。这时,一排排崭新、洁白的藏民房出现在人们眼前,导游又介绍了这些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的藏民房是上海的援藏干部为偏僻贫穷地区的藏民无偿盖的,使得一些偏远、分散、贫苦的藏民于去年搬迁到此。还有一路上正在施工的桥梁、厂房,据说也是某某省援藏的成果。
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刚进入市区,我便被这里的繁华景象所陶醉,这里街道整齐,有热闹的超市、星极酒店、楼房一座座相连,外国人、旅行者、藏族人川流不息,听导游讲,有的超市和商场、小型企业也都是各省援藏投资建起来的。在市主心我看到有座十分壮观的高层建筑,导游说这座10层的大楼是日喀则目前最高建筑,是你们山东政府投资兴建的,名为“山东大厦”,在当地非常有名气。听了此话,心中不觉增添一份骄傲,是为孔繁森、为山东所有的援藏干部。
坐落在日喀则城西的扎什伦布寺,堪称一座山城,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西藏的四大寺院之一,远远眺望,楼台醒目,金碧辉煌,宏观而壮美。进寺观看,香炉紫烟,灯火闪烁,诵经声不绝于耳,众佛尊容各异,形态十分逼真。五百多年来,它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佛教信徒、游人在这里朝拜、观瞻。这座寺院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强巴大铜佛像。佛像高26.2米,它的鼻孔内可容纳下一个人,是巨雕中的珍品,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铜塑佛像。大佛神态庄严,耳垂几乎长到肩上,双目慈善地看着我们这些来访者。佛教界有这样一种传说:5亿年后,强巴佛将接替释迦牟尼成为佛教至尊,因而被藏民们称为未来佛。
扎什伦布寺里的灵塔是历代班禅的舍利塔。东边的灵塔祈殿内存放着一世达赖和四至十世班禅的法体。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灵塔祀殿取名叫“释颂南捷”,在班禅大师圆寂后,党中央国务院就决定在扎寺修建大师遗体灵塔祀殿,供人们瞻仰朝拜,缅怀他爱国爱教的业绩,在殿的顶端,覆盖着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金顶。
在寺庙的广场上,有许多来来往往的喇嘛、初夏的夕阳映照着他们绛红色的僧衣,像一片涌动的红云。我们上前邀请与他们合影,他们都能很高兴地答应。我注意观察了他们的服饰,有的上身披一条比身体长约两倍的暗红布,左肩搭一下,右肩搭一下后马上就形成一件奇特的衣服,看上去却是那样自然、大方,又像是一件精雕细刻的艺术品;有的披一袭羊毛织成的红、黄色大披风;有的头戴一顶黄色的半月形的帽子,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区别?许多疑问让我不得其解。找来导游询问方知,僧人披的红布叫袈裟,获取一定僧学位的是不同颜色的披风,高僧戴各种不同的帽子。这些如云的僧人们,早已成为西藏巍峨寺庙中不可缺少的美丽景观。
我们从江孜返回拉萨,踏上了一条海拔越来越升高、更为险恶绝美的风景区,其中念青唐古拉山、雪古拉山、卡落拉冰川、东古拉山和冈巴拉山周围海拔都在5300米左右。羊卓雍湖、浪卡子湖,这些如诗画般绝无仅有的冰雪世界为我留下了许多及其珍贵的画面。这里的冰山、草场、牛羊、山峦、圣湖又是多少画家、诗人梦中向往的地方啊。你看:山峦之上是白得发亮的云团,云团飘浮在蓝得纯净如洗的天空中,湖泊如蓝宝石依傍在山根,还有一座雪山如金字塔似的耸入云天。它是如此的秀美纯洁,像一个冰清玉洁的无言美人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第一次看见它的人。
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具有西藏道路的一切特征,狭窄、崎岖、险峻、九曲回肠、夺人魂魄,回望一眼,像一条黄色的飘带缠绕在崇山峻岭之中。
汽车在沟壑险峻的公路上扬起冲天的尘土,大家一会儿在被泥石流冲毁的山腰上慢慢爬行,一会儿又被前方翻到谷底的卡车惊的目瞪口呆,仿佛这已是到了地球的边缘。在这大山之中我忽然顿悟:要是没有信仰,这里简直没法生存,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藏民们与自然的关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与神的关系。这时,我轻轻唱起了韩红的那首“家乡”:我的家乡,在白云高原,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阿妈拉说,牛羊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粼粼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嗡嘛呢叭咪哄……最后这一句是在西藏到处都可以看到听到的六字真言,这条经文或者说咒语,寺庙里、石头上、悬崖上、藏族人悬挂的五彩经幡上,刻的和写的都是这六字真言。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一生中也许要念上几百万遍以上,他们天天、时时都在念,它到底代表着什么,怎么念,或许是保平安?或许还有更深奥的东西?我不得而知。
沿途藏民的房子,像天上的云朵一样稀疏地散落在峡谷之中。当我们午餐时,就会引来一些附近山谷中的藏民,他们走近时,一股用所有语言都难以表述清楚的异味扑面而来,不知怎的,我却反而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我打开自己的午餐盒把面包、鸡蛋、火腿肠等分到他们手里,留下一个苹果作为自己的午餐。又从包内拿出巧克力,扒开放到她们的嘴里,并看着她们好奇的咽下。像这样近距离地和山谷中的藏民接近,平生还是第一次。我注意到,他们接过东西后并不马上吃掉,而是放在怀里、或者给自己的家人,就连喝空的纯净水的瓶子他们都一一捡起。我似乎从他们脸上读出,藏民在峡谷中的日子过的还是很诗意的。生活清苦,精神快乐。
由于太阳辐射强,他们每个人的皮肤都变的黝黑发亮,手和衣服上一层黑色的油腻物,多数人的外套是只穿有左袖而右袖搭在背后的这种服装,正是因为这些,才形成了藏民族独到的风采,就像他们的皮肤和酥油茶是不能改变的一样,否则的话就会与他们的长像、身段不相称。据说这种穿衣习惯和西藏特有的“一天度四季,全年备寒装”的特殊气候有关。
我仔细打量了几个年轻妇女,她们皮肤黑里透红,虽然一个大围巾几乎遮住全脸,但仍能看出本质的美,挺拔的鼻子和眼睛特别传神。我禁不住把她们拢到身边,告诉她们“我喜欢你们,咱们一起照相好吗?”,她们领会了我的意思,高兴的连连点头,可惜的是,这张动人的彩色照片无法送到她们手中。还有在羊八井遇到的为我牵马的那个康巴汉子,看上去剽悍、雄壮,他把火红色的毛线和浓黑的头发缠扎在头上,非常英武,导游说这就是藏族康巴人的特征。远远望去,他头上的头绳在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雪山下,似一团游动的霓虹。和他们的接触虽然很短暂,可我发现他们并不像外界传说的藏民那样蒙昧愚钝,且有人还会说几句汉语,他们聪明善良,信仰坚定的面孔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在我百多张西藏之行的历史痕迹面前,与这些纯朴的藏民在一起的合影才是最精彩的一页。
藏族同胞,我忘不了你们。
到西藏旅行真正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当我历经艰险在雪山、草场之间充分享受自然风光的时候,我对世界的看法便有了更加独到、新鲜的感觉。当我站在那片年轻高原上展开双臂,周围簇拥的皆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峰的时候,那种神圣的感觉只属于我自己。当我坐在藏民家里,端起一碗刚冲好的浓浓的酥油茶时,我怎能不想念这些质朴、憨厚、如油画般的微笑。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数还不知道何谓现代工业,现代文明,但这恰好能使我看到人类初始的那种美好的品质,他们身上洋溢着古文明的气息,与莽莽高原、巍巍雪山是那样和谐。我没能在短时间走遍这片辽阔的土地,只能根据行程的安排走了一、二条路线,但我已经看到了最精华的东西。它们或许是西藏很小的一部分,但我已经了解了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页。有一首西藏人喜欢的民歌这样唱道:神秘的西藏啊,当你初次来到时,它是那样荒凉空旷,当你熟悉它以后,它会变成你可爱的家乡。
2004年6月于山东聊城紫石居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