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篇之《奏折》

      作者:汲平2012-06-25 10:58:55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753米,面积78万平方米,有9000多间房子。倘若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在故宫的每一间房都住宿一夜,要等到他27岁时,才能把故宫所有的房间都住上一遍。故宫一共有四个宫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西有西华门,东有东华门。有一条高10米,周长3400余米的城墙环绕,城墙上宽6.66米,下宽8.6米,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城外还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



          简单的说,太和殿突出的是帝王的至尊,君权神授,江山永固等级观念等等。以帝王至尊为例,太和殿是当时最高的建筑,从地平到正脊高36.57米,相当于12层楼房的高度,太和殿面宽9间,进深5间,它的长宽比便正好是9:5,代表着九五至尊,9为最大,体现至尊的含义,像大门上的9排9路门灯,房檐上的9个走兽等。这些都是用建筑来体现帝王的至尊。



          太和殿一共有72根大柱子,围绕着宝座的6根柱子被贴上黄金,每根柱子都有一条巨龙,这是皇权的像征,而从这6根重柱向上望去,藻井上,有一条蟠龙,蟠龙明显倒垂下来的宝珠(又叫轩辕镜)这个轩辕镜,相传是我们的老祖宗远古时的轩辕氏黄帝所造,而历代的皇帝在此登极君临天下,以示自己权力是诸神所授,是正统的皇帝,体现君权神授。



          《尚书》中的五行说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世界因此变化不定。黄色代表土,土是万物之本,因而最为尊贵,其下依次为赤(红)、绿、青、蓝、黑、灰。皇帝是万民之本,天下五方都是王土,所以,皇宫用黄、红色调,绿、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故宫中唯一的例外是藏书楼文渊阁,它使用的琉璃瓦是黑色的,在五行中黑色象征水,水可以克火,所以藏书楼用黑瓦,代表水克火,取防火之意,设计用心可谓良苦。



          宝座椅背两柱的蟠龙十分生动,特别是组成背圈的三条龙,完全服从背圈的用途,而又不影响龙的婉蜒孥空姿势。椅背采用圈椅的基本做法,座下不采用椅腿、椅撑,而采用“须弥座”形式,这样就兼顾了龙形的飞舞和座位坚实稳重的风格。



          在清朝晚期,慈禧实际是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她历经同治、光绪两朝,始终垂帘听政掌握朝政大权,是事实上的皇帝。在画面的中下方,有一太监递折转奏,这个情节自然不完全是虚构的。在晚清宫廷中被慈禧派往光绪身边的太监寇连材,因他深明大义,斗胆违例向慈禧上奏折几十条。劝慈禧归政(所谓归政是劝说将权力交给真正的皇帝光绪),最后被慈禧以内监有言事者斩,按清朝例,递交刑部令处斩立绝,据说寇连材问斩时镇定自若,死而无憾。寇连材旁边递折转奏的是李莲英。要说李莲英,并不是我们后人说的那么坏,他有既狡猾阴险,残忍狠毒的一面,但同时也有非常悲惨的一面,李莲英凭借他灵利的头脑,在众多的太监中脱颖而出,靠奉承和赞誉,慢慢爬上紫禁城内的太监总管。这是了不起的地位,就连李鸿章这样的一品大员也要敬他三分。在午戌变法中,他勾结袁世凯,接受袁世凯的贿赂二十万两白银,可这样的不可一世的大太监,在慈禧命归黄泉后,就是一条被万人唾弃的丧家犬。据说在文化大革命时,他的坟墓被红卫兵开棺弃尸,可是当他葬在海淀区恩济庄的坟墓被人探掘开後,“红卫兵”们发现的竟只有李莲英的人头,无身子,身子全是用衣服填塞的,弄得身首异地,当然比李莲英更悲惨结局的太监还大有人在,画面中两个太监,虽然同时为朝廷当差,都是奴才,他们一忠一奸,结果全然不一。



          这幅作品先后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创作初期是先画了一幅小一点的无人物无情节的太和殿。创作此幅作品当初找不到一种适当的表现方式,应该还是一幅场景性无情节的创作。如何用具像的表现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并无十分的把握。所以画完小幅的太和殿后就搁置了一段时间。1984年在北京看过法国油画家莫罗的《莎乐美》之后,我似乎找到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好像并不同于传统的写实油画,《莎乐美》所传达的是一种神秘的象征主义手法,将人物和建筑融为一体,如果按照写实主义风格来画的话,可能有许多地方都不符合客观写实的规则。作品无论是光影的处理,人物关系的处理,还有人物结构也是有奇特和象征的意味,尤其建筑物的处理更为绝妙。色彩在画面中起到了一种镶嵌宝石的效果。这幅作品我在后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莫罗的个人画展时又一次看到。并且阅读了他的全部作品,对莫罗的作品更进一步的了解。



          以上这些,对我创作《奏折》这幅作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不仅明确了自己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而且创作《奏折》中的情节安排人物与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都受到莫罗的影响。



          这一切构成一个主题,一种氛围,那就是太和殿神圣、至尊,我是用这个建筑作为这幅作品的背景,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是不是会被这其中的历史文化所震憾呢?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