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在偏远的霞山古村中,中国第一家由民政部门批准以乡村振兴为名的美术馆正式开馆。
2020年的夏天,在家创作的许小伶接到了大学老师陈晓齐的电话,邀请她一同前往浙西考察古村文化建设。许小伶与霞山的缘分就此开始了,他们在这里这个风景如画的山村中创办了一所美术馆,同时许小伶还成为了这里唯一的美术拓展课老师。
在许小伶还未下乡前,岩客艺品创始人张骏便与之结识。同样地作为年轻艺术家,二人都有着新一代艺术家独到的思想和看法,也因为这样两人迅速结为了很好的朋友,并开始了多年的合作关系。
霞山村本身就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北依来龙山、南仗金马溪,远可眺青云,近可耕沃野。这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三百余明清徽派建筑,美在这里可以说来得毫不费力。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用这首诗来描绘霞山村再不为过。
中国的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根源于乡村,乡音、乡情、乡景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重构中国乡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
自从美育课的创办,孩子们一有空就三五成群地聚在这里上课、读书、画画、玩闹。不止是孩子们,很多老人也喜欢来到这里和听许老师上课。许小伶还为美育课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小小一堂美育课”,如今,美育课堂俨然已经成为村民们的文化天地。这个传统的古村落也渐渐走向开放,在许老师的带动下,艺术与文化的气息也在这座村落中愈来愈浓郁。
“这个村有一些很古老的东西,处处都留存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我们想传承这些文化并且发展它,包括我们建美术馆也是这个初衷。”许小伶这样在采访中说到。
或许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尽管难免生活不便,许小伶仍然坚守在大山深处。乡村有乡村的生活方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许小伶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村民们也十分喜欢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教师,总是为她送来自己做的包子、饺子、玉米,这样平凡的小事经常发生着,许小伶也会细心地记录下这些一点一滴的感动。
提及这里的生活,许小伶自信地说:“村里的每个角落我都知道,比如说最近开什么了,或者是它长了一些什么东西,我都很熟悉。”
村里的慢生活和如画的风景也对许小伶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她的画中我们总是能感受到温暖和治愈。在她的画中,那些线条总是一往流畅,不做停顿,不露圭角。这也和许小伶的性格脱不了关系,在创作的时候她不会想太多,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去画,这样的真情的流露不啻于生命珍贵。
许小伶老师也会带着孩子们去河边捡一些鹅卵石,然后把孩子们的想象画在这些大自然给予的“宝物”上。“把从古到今的文化演变,用图案的形式在石头上展现。”许小伶这样地解释到。
许小伶的到来为这个传统的古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新的思想注入传统文化,就像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满满地在这里生根发芽。
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许小伶仍然怀着发展传统文化的初心、怀着热情坚守在山村里。令人感到欣喜的也是村子里发生的变化,孩子们从腼腆变得开朗,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增多。
作为政协委员,我原本期待着许小伶会对霞山村未来的规划和期待提出更加宏伟的蓝图。而许老师的回答却十分真诚,“我还是想脚踏实地的做一些有意义事,从小小的美育板块开始,或者是做环境美化的建设和文化的交流。”
许小伶深刻认识到文化上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发展传统文化振兴乡村的路上仍然有许多问题。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其中不乏很多方的鼓励和帮助,民政部门的批准,文旅部和妇联的大力协助都对美术馆和美育课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乡村振兴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这不只是亿万乡村居民的期盼,更是我们每个人对家乡建设的热烈渴望。每到周末,总有不少人慕名探访霞山村,感动于许小伶的坚守,他们捐书捐物,为霞山村的振兴贡献力量。
相比于物质力量,精神文化的力量似乎更加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乡村振兴最容易忽略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孩子们的创造力、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在美育课的培养下大大提升,终有一日他们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我们再回顾许小伶的画作,在笔墨中舒展的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家乡情怀,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寄托,是为乡村振兴发挥专长的无限热忱。
在许小伶老师的带领下,岩客艺品协同许小伶老师用爱和艺术将乡村振兴坚持到底,为中国的乡村美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