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新塑像《野草》
3月26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回顾展”、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新塑像揭幕等活动纷纷亮相,多种形式的活动述说着中国现代文学馆自1985年建馆以来守护文学遗产、推动文学发展、创新服务大众、文物活化等方面的动人故事。
朱自清衣箱等40件馆藏珍宝亮相
随着“此地江河浩荡——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年回顾展”的启幕,中国现代文学馆40件馆藏珍宝集中亮相。
“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展览的第一单元“馆史物语”,以中国现代文学馆倡建者巴金先生的感人话语作为开篇,并呈现了巴金的手稿、书信,“筹建委员会”的文件和照片等,讲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诞生前后的往事。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萌芽,巴金留下的珍贵书信做出了回答。1978年初春,巴金来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15日,《人民日报》的夏景凡和姜德明去看望巴金,巴金向他们谈到建设一个文学资料馆的设想。1980年1月15日,巴金在给姜德明信的结尾,笔锋一转问道:“创办一所‘现代文学资料馆’,您感兴趣吗?”姜德明回信表示“当然同意”。于是,巴金在另一封信中简略地描画了创办文学馆的蓝图。
展览第二单元为“此物最堪思”,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奇珍。通过展览不仅能看到手稿、书信、实物、书籍、字画,还能听到跨越时空的作家声音。展览展示了杨沫《青春之歌》
手稿、罗广斌《红岩》手稿、王蒙《春之声》手稿、张洁《沉重的翅膀》手稿等,还有巴金捐赠的林徽因致沈从文信(1933年)、丁玲捐赠的巴金致丁玲信(1984年9月21日)、冰心捐赠的臧克家致冰心信(1988年7月12日)等等。更有朱自清的衣箱、唐弢的书椅、老舍在英国任教时录制的汉语留声机唱片教材——《言语声片》(1926年)等珍贵实物。其中,朱自清衣箱是国家一级文物,1937年,抗战的烽火燃遍大地,朱自清一家被迫离开清华园。他在颠沛流离中,于该年9月28日抵达青岛,将这只衣箱托运。
而在第三单元“让人敬重的文学阵地”中,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在文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斐然成果。其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设立的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激励了新一代文学研究者的成长;推行的客座研究员制度吸引了优秀学者参与;而《青春之歌》奖学金则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四单元则是“人气活跃的文学现场”,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关注当下文学发展、密切联系作家、青少年教育、作家诞辰纪念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巴金先生捐赠7660件手稿信札
记者从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座谈会上获悉,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作家文库142座,出版社文库12座,现有馆藏品已达98.04万件,其中文物20.35万件,定为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有785件。中国现代文学馆已从巴金先生最初构想的文学资料馆,发展成为集茅盾故居、图书馆型、档案馆型、展览馆型、研究中心及博物馆型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殿堂。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他于2004年接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当年很多作家非常热心地把自己的手稿或者前辈的珍贵收藏都捐赠了出来。作家杨沫更是在去世前一年立下遗嘱,将《青春之歌》的版权、10万元稿费以及一批珍贵的手稿、文物全部无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先生捐赠7660件手稿信札,捐出《随想录》等著作全部稿费;茅盾先生临终前决定将自己全部著作的各种版本、包括《子夜》在内的原稿,都送由文学馆保存。茅盾先生去世后,茅盾藏书、手稿及生活用品等9100多件全部捐赠给文学馆,其中,《子夜》等四部手稿原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曹禺、叶圣陶、冰心、夏衍、丁玲、臧克家、孔罗荪、萧乾等文坛大家纷纷响应,鼎力支持。在座谈会上,这些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初创、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文坛大家,被人们以庄重的方式回忆、纪念。
鲁迅新塑像《野草》全新揭幕
当天,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新塑像揭幕暨“大师花园”作家塑像创作计划启动仪式,也是一大亮点。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表示,在文学馆南门A座门前,有一尊熊秉明先生制作的鲁迅头像,这尊雕塑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重要标志。“为庆祝文学馆建馆四十年,李象群先生制作并捐赠第二座鲁迅塑像。这是继巴金、沈从文塑像之后,李象群先生为文学馆创作的第三尊作家塑像。”
谈及鲁迅新塑像《野草》的创作过程,雕塑家李象群说,鲁迅的长衫是他的标志性服饰之一,它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形象,更象征着鲁迅的身份和坚守。“我将长衫的质感和褶皱细致地表现出来,让它自然地垂落在鲁迅的身上,仿佛能让人看到他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独自前行的身影。”
鲁迅的嘴唇也是他着力刻画的重点。鲁迅的言辞犀利,笔锋如刀,那张嘴说出的话语,犹如一把把利刃,刺向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李象群通过对嘴唇线条和形态的精心塑造,试图展现出他的性格和态度,让人们能从这小小的细节中,感受到鲁迅的坚毅与果敢。“他的眼睛我并没有将其处理得很明亮,而是让眼神显得深邃而神秘。鲁迅以他独特的视角洞察着世间的一切,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问题,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他的目光中包含着他对世界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智慧。”李象群说。
现场,“大师花园”——中国现代文学馆作家塑像创作计划也同时启动。王军表示:“我们向全国雕塑家发出倡议,与吴为山、曹春生、李象群等雕塑前辈大家一道,聚焦20世纪中国文学的12位代表作家(按生年排序),为田汉、闻一多、周立波、钱钟书、萧红、张光年、孙犁、柳青、汪曾祺、金庸、陈映真、路遥创作塑像,共同为中国精神塑形,携手创造文学与雕塑艺术的‘大师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