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动画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动画技术打开电影新视界
“这部短片有非常强的美学性,动画效果非常好,3D效果与水墨背景的融合是非常好的尝试。”这是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动画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参与创作的水墨动画电影短片《秋实》2020年在第70届柏林电影节展映期间收获的国外观众好评。而这只是实验室在推动新媒体动画技术创新发展方面的一个生动侧面。
研发新媒体动画技术推动数字动画产品高质量发展
回顾这部水墨动画电影短片的创作过程,该片导演、实验室主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感慨地说:“《秋实》是全球首部8
K水墨动画电影短片。这个成果的典型性主要有两点。其一,它所运用的前沿8K技术具有超高的清晰度,让画面更加清晰丰富。观众能够在影院大银幕上身临其境地看到水墨在宣纸上呈现的效果。同时,传统水墨动画重在写意,在表现细节上有局限性,8K技术能在表现大写意的同时,刻画出草虫的细节,这也解决了传统水墨动画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二,8K超高清技术使得画面富有肌理和层次感,特别擅长表达具有东方审美意蕴的内容。该片在放映时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让国外观众感受到来自中国文化的美感和意境。这是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尝试。”
记者了解到,该实验室由北京市科委2012年批建。实验室紧扣“科技+艺术”这一主题,以研发新媒体动画技术并应用于高质量数字动画产品为指向,定位于国际领先的动画新媒体技术研究,主要围绕8K超高分辨率动画技术、中国动画学派作品研发、虚拟现实动画制作、VR/AR影视动画技术、数字角色研发、微缩模型制作技术几个方向进行研究与创作。除了该实验室之外,
2013年,由教育部审批并验收通过的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影视动画创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实验室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国数字影视技术与动画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将最新技术运用到产业一线
自成立后,实验室便积极致力于“政、产、学、研、用”融合一体发展。“例如,我们团队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相关工作,包括借助人工智能实现的雪花虚拟影像与现实的实时互动等。当导演团队有某个创意时,我们可以先通过数字化进行预览,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传统开幕式排练方式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孙立军表示,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场地上对数百名演员进行实时跟踪与互动的表演,是科技艺术与视觉技术领域的重要尝试。他介绍:“在商业制片环境中还没有广泛应用AI的时候,我们实验室率先将其应用到产业一线。我们团队参与制作了我国首部AI技术应用到影视制作全流程的动画电影《愚公移山》。”通过《愚公移山》项目,该团队已基本确立AI技术时代下的影视动画全新工艺标准,正广泛应用在多个项目中。
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提高效率上。实验室团队参与创作的《飞向月球》是中国首部虚拟角色科幻儿童动画电影。全片运用了Xsens惯性捕捉、FZMotion高精度光学捕捉、虚拟拍摄、Unreal游戏引擎实时渲染等多种新技术,将虚拟角色和真人实拍相结合。“影片仅有董浩一名真人演员,在不足40平方米的绿幕棚里进行全部虚拟场景的拍摄,实拍部分仅用11天便顺利完成,整体制作周期仅用8个月。相较于传统特效电影,此片在技术、流程方面进行了制片优化,缩短了拍摄周期和成本,实现了同等条件下画面的更佳效果。”孙立军说。
科技赋能电影创新、人才培养
“实验室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攀登文艺高峰。一部优秀电影不仅可以带来引人瞩目的票房,也可以影响几代人,其中更多的是一份社会责任。”孙立军说。他表示,在20世纪60年代,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艺术家将水墨画与动画制作相结合,为后续一系列扬名海内外的水墨动画打下基础。《小蝌蚪找妈妈》等一系列优秀水墨动画作品大放异彩,迎来艺术高峰,催生许多带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多元化的动画艺术作品,比如剪纸动画、皮影动画等。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都是在简陋到让人吃惊的条件下诞生的。“中国动画学派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新的时代,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也是我们实验室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团队参与完成的《新三岔口》《立秋》《门神》《秋实》等动画电影、短片便是具体案例。”以《秋实》为例,短片以齐白石的画风为原型,参考水墨画大师的画作,加上团队的美术设计,共同奠定动画基本风格。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在中国动画学派的创新方面有许多突破,比如解决相互矛盾的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结合问题;传统水墨画大多以黑白水墨为主,但《秋实》中加入了彩色等。
另外,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于2016年开设第一届“阿达实验班”,开启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动画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阿达实验班以全新的培养方案、灵活多元的课程设置,对动画拔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进行升级。自开设以来,阿达实验班已培养出多届优秀学生,作品在国内外动画节展上屡获殊荣。该实验班相关人才项目先后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孙立军介绍,阿达实验班建设的诸多规范与标准正是由实验室制定并实施。孙立军表示:“通常在创作某一个内容的过程中,就会发展或运用到某一种技术。比如,毛发技术可能就在某一个以动物为主的影片中应用比较多。基于这个特点,作为大学里的重点实验室,我们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将这些前沿技术应用到人才培养上。比如,我们培养的导演人才从一开始就具备运用新技术和相关设计的思维与能力。在数字化时代,这种制片方式能够大大节约成本。”实验室团队还积极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包括到重要电影节展活动推广成果,推动电影行业的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