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应好友之邀,画一幅南音祖师像,对南音祖师孟昶我虽然知道,但对其画像还是很陌生,因此让朋友把以往他们曾经用的图像发一幅供我参考。
“南音”,已是中原古乐遗韵的活化石,2006年就列入非遗名录。始祖为孟府郎君,又叫“郎君乐”,是南管乐者祀奉的乐神,后蜀皇帝孟昶。据记载:画像中人,头戴缨冠,身穿蟒袍,脚蹬皂靴,背硬弓,拿弹丸;面似银盆,二目有神,颌下须髯飘飘,俨然神仙姿态,气度不凡。
可是,朋友提供的那幅画像中,郎君略有侧坐,左边一童子怀抱琵琶,右边一少年身背硬弓,手持金弹,但整体画面有些零乱,说他是工笔画,却无精工细描,层层渲染之清丽厚实之状。说他是写意画,又无率意潇洒大气之笔墨精神。而是色彩混浊,笔墨拘谨呆滞,画面粗糙刻板,全无光彩照人之美感。
我认为,郎君神像应该是仙风道骨光彩照人,画中少年英俊,童子活泼可爱,因此,我便参考清人大师之作,借以部分造型,在画中应体现出他仙风俊子形象进行创作,画里将孟昶祖师手持一支南箫,体态庄严,身着黄色蟒袍,头戴乌沙冠,端坐中央。他淡然自若,飘飘欲仙。左边童子青衣素衫怀抱琵琶,目光深情而淡定,右侧英俊少年面似银盆,着剑袖武生短打,身背硬弓,手持金弹,玉树临风,好不精神。于是在半个月的创作,我聚精会神加班加点,沉浸创作的愉快中将画作完成,落款上书:“孟府郎君肖像”,左边再题“癸卯五月初十奉祀河阳敬绘”,下钤印两方,一幅孟君像就此完成,总体看去尚可为清心雅致,颇具仙气。随后快递寄与友人。朋友收到十分欢喜,感觉颇有创意,并且画面清雅饱满,甚感满意,连连发来感谢信息。
但是,当朋友与他们南音协会主要成员共同商议时,大多数人不能接受我的这幅画像,原因就是从未见过这样表现的画面形式,并且太淡雅,色彩不够浓重,也看不太清楚…… 最后众人决定,还是用回原来那幅浓重的画像吧。
朋友很不好意思地把结果告诉我,并深表歉意。此时,我淡定地嫣然一笑跟朋友调侃到:曲高总是和者寡,没关系,我很理解大家的想法。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其实,多年来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已不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梵高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现在的社会大多数人对鉴赏的认知度,一是原有顽固保守;二是接受直白的一目了然。没时间去细琢磨,去品味内涵与雅致。而我却选择了一种精细雅致又含蓄的绘画语言,可以说,我在绘画道路上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思维逻辑,对以往的工笔画语言反其道而行之,去寻求前辈所说的那种“笔工而意写”的艺术语境,来表现自己的画面形式,应该说这条道路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在创作中给了读者很大的欣赏空间,若是读者缺乏审美鉴赏与理解能力,那么读者对我的作品欣赏会是一个考验。你若站在原有的老套思维角度,就很难接受我的绘画语境了。
我以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因为他含蓄而内敛,是存在着一种相对独立,又是相辅相承的辩证关系,绝不是一种空洞直白的大白话。这个理论不用我多说,您只需读几首唐诗宋词与古文经典,就可心领神会了。
当下的浮躁社会,人们难以静下心来去认真品味揣摩一件事物,这已是人们的生活常态。多年来,我以为绘画就是作者思想深度对自然空间物体摹写的塑造再现,从而在这摹写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许多风格与流派,不论写实还是抽象,古典还是现代等等。从我个人的理解,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才是有意义的,表达了思想感情,还有一定创造力更是好作品,从而再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体系,并且语言内涵,画面唯美,我想这应该算是上品了!
我在清淡平和的独立思考中,选择了一种温婉含蓄的绘画语境,有如欧阳修诗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真是既为难了自己,也为难了他人,当然这不是谁的错。
曾经的一个特殊历史变迁,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将千百年来士大夫贵族雅文化,一夜之间打得体无完肤,砸了个稀巴烂……而另一个新兴的“文化”闪亮登场,这似乎是一种别样的风景,他们不同凡响,可谓是另类“江湖”,完全让你改变了原有的认知。
然而,我心依然!林语堂说过: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我以为从业艺术,也就是用另一种方式生活,与其他行业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用心的程度不同,大家都在从事艺术,道路却十分宽广,更何况今天的绘画艺术已发展的丰富多彩,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纯粹的事物了,他的多元性包罗万象,自然,人们的审美取向也有了一定改变,我不好评价是雅文化独占鳌头,还是俗文化更胜一筹。这个问题从央视春晚就可见一斑了。
文化艺术应该是有品位有格调的,他的思维空间是抽象也是具象的,可谓是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的艺术,是有深度哲学概念的艺术体系,是大音而希声。为此,本人随兴感慨赋《寻艺释怀》律诗一首:
半生修艺已从容,几段虚灵漫晓峰。
丝竹南音师孟昶,京昆北曲拜玄宗。
悠扬远去瑶池后,难舍幽深禅院钟。
素朴清心执念少,梵声膏露话田农。
(作者系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