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策展走向公众——记“2024‘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

      作者:宫剑南2024-09-16 09:36:13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华世纪坛“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现场

          如何用观众熟悉的方式产生一项陌生的或者新奇的内容,引发参观者的共鸣?对于许多策展人来说是当前博物馆与美术馆备受瞩目下的思考;而如何利用好文化资源,策划一场“有流量”的好展览也是策展人顺应“文旅热”下的探索。8月22日,随着由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四川美术馆、成都市美术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北京美协策展委员会协办的2024“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之“作为文化地标的策展与引领”“立足于首都北京的文化策展”在中华世纪坛举行,青年策展人纷纷拿出各自的“公众方案”。

          在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吴洪亮看来,策展人的工作不一定是研究艺术本体,而在于研究之后是否可以用一套模式和方法解决作品的传播问题。尽管如今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的人很多,但不能满足于眼前现象,策展人应继续思考如何通过展览深度地链接起公众,让展览产生影响力,同时解决美术馆经营的问题。

          正如作为文化前沿阵地的广东,不仅有着清晰独特的艺术发展脉络,也依靠其文化资源不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站在美术馆管理者的角度,分享了广东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与发展路径的核心经验。他表示,从20世纪的广东美术,逐渐延伸至全国及海外,广东美术馆在探索地域文化与国际艺术交汇的同时走向当代,建立了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广州三年展”,在挖掘岭南文化方面成绩显著。2021年初,广东美术馆在新年之际推出“致甜蜜的生活——20世纪以来岭南风物研究展”获得了不小反响。海报上几颗大大的荔枝,足以阐释主题。展览聚焦具有岭南地区文化特色的优秀美术作品,并回顾了20世纪岭南画派围绕“佳果”开展的艺术创作,以此宣扬本土丰富的水果出产,喻指广东近年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就。

          用展览链接起城市与公众,成都市美术馆作为大型公益美术馆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在成都的美术生态体系中,艺术家、民营美术馆发展得特别好,但成都一直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公益美术馆作为‘龙头’,直到2021年成都市美术馆开馆,成都才算真正拥有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美术馆。”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说。如何定位,才能在一条强竞争之路中脱颖而出?“我们关注城市、关注历史,通过梳理美术史来梳理本土的文脉。通过关注历史的定位,衍生出了现在比较受观众欢迎和成功的序列。”通过探索,成都市美术馆目前已形成“成都双年展”“世界经典艺术”“青年扶持”“中国近现代艺术”“当代个案”等核心品牌展,她说:“成都的观众基础很好,成都市美术馆最有影响力的资产其实是通过观众、通过临展、通过年轻的策展人建立起来的美术馆品牌。因此所有的展览都要围绕观众和城市,哪怕是同样学术性的展览,在展览语言的表达上也要不一样。”

          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在北京,历史意义与纪念意义的标志建筑联络起了过去与当下文化的沟通。就像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标志性纪念建筑中华世纪坛,如今不仅是世纪之交的永恒纪念,也是国内外文化、艺术、科技交流的展示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年,中华世纪坛提出要擦亮文化地标,这促使我们思考,城市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地标?我们所在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有可能为城市带来什么?”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策划总监高敬表示。除了中华世纪坛20多年来一直开展的“中华文化”“世界艺术”两个品牌系列展之外,还持续推出了“世界艺术季”“世界一流博物馆馆藏巡礼”等等,并通过剧场、工作坊、美育课程等提升观众体验,打造观众可参与的文化艺术空间,激活文化地标,打造思想高地。

          阐述首都文化内涵,激活首都文化活力,创造首都文化新质——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认为这是策展可以为首都文化赋能的3个方面。中国美术馆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从1963年正式建馆至今已举办了5000多个展览”,裔萼说。尽管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并不完全围绕“北京专题”展开,但在红色文化、重大时间节点上开展过许多大展,有的甚至成为“现象级”展览,引发首都观众关注。它们与同在北京的诸多展览馆一道,将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以学术的方式予以阐释,激活了首都的文化活力。对于链接起公众与文化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沉浸于其中,策展人想出了很多办法。

          国画大师齐白石可以说是北京历史文化一张金色的名片,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张楠正通过“齐白石在北京”的研究项目,找寻白石老人的“北京足迹”。在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齐白石在这里住了3个多月,获得了很多国际项目的荣誉。“今年,我们对小院进行了升级改造,对齐白石的生平展厅进行复原,以科技现代化的媒介,探索文旅的深度融合。我们还与英特尔公司合作,用AI复原白石老人眼中的北京。白石老人到中年之后的山水画得并不多,他画了陶然亭和张园,还有日记里画的北京城的样子。”张楠说。这个项目同时开发了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应用程序“齐白石带您看北京”,可以引导游客跟随白石老人到他游览过、居住过、拜访过的地方进行实地打卡,以体会艺术大师的文化真谛,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老北京文化。

          “回首风尘甘息机——徐悲鸿、廖静文手札展”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金明策划的展览,为了吸引观众、留住观众,他想了诸多办法。宋金明介绍:“为了让观众走进来,我们在前期宣发阶段推出了一篇《马与美术》的文献。徐悲鸿画马众所周知,很幸运的是家属有一件收藏品叫《马与美术》,是很完整的文章长卷,徐悲鸿在里面系统地谈了对于东西方画马的认识以及他自己画马的认识。所以我们对这篇文献进行宣传,配合有徐悲鸿不同时期画马的作品,效果还是不错的。”手札展毕竟不如画作直观,如何在大量文献文字中破解徐悲鸿,让观众“走进去”又是一项挑战。宋金明说:“我们围绕私人性与大众性的一面,呈现廖静文先生和徐悲鸿先生之间的情感,以及徐悲鸿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情感,和他作为兄长对弟弟妹妹之间的情感,让对学术比较陌生的观众也有一个进入的缺口。在徐庆平先生出生一周年的时候,悲鸿先生写下寄语,包括展示家属的一些照片,从效果和点击量来看,很受观众欢迎。”

          打破艺术与观众之间的隔膜,让艺术不再“费解”,策展人与美术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学术性连接,特别是当古典艺术跨越至当代艺术,艺术也从审美迈向了自由。中国国家画院副研究员王聪丛表示:“美术馆人,不仅是文艺工作者,更是‘文明’的建设者。美术人在进行多元化实践,又在‘万变不离其宗’中不断成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9(s)   8 queries